地中美术馆 19号 建筑师:安藤忠雄 あんどうただお

地中美术馆是直岛艺术的核心部分 开馆时间:10:00-18:00(最后入馆17:00)

门票:2060日元(15岁以下免费)

地中美术馆在艺术节期间一直爆满,所以先要去领取整理券,按整理券上的时间来购买入场门票

我无法描绘地中美术馆的样子。即使已经做了细致的功课,即使满怀期待,它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

先要上坡漫步一段被百余种花卉和2个小型睡莲池塘点缀成莫奈花园的小路,进入美术馆后,经过一段黑暗曲折的小径。边适应边前行,慢慢感觉到前方有光亮,随着光亮不断增强,我知道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美术馆的建筑本身,也被视为一件艺术作品。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70%的建筑都被埋在地下。整个美术馆只用了混凝土、铁、玻璃和木材四种材料,单调的清水混凝土在安藤忠雄的组合下充满了活力。

光与自然,比起明亮不如幽暗 ;比起在地上不如到地中,通过天窗的设置、错落的体块引入自然光,充分表现馆内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蕴意,使其呈现最大张力的艺术感受,安藤忠雄曾经提到:“内向延伸的结构,与外部的界限越分明,内部空间的震撼力也会越大。”其利用光影的变换使地下空间与外界空间忽而割裂忽而融合,这赋予了“地中美术馆”更大的冲击力。

我用了整整2个小时观赏了馆内3件作品。那天有朋友在我的票圈留言,表示对我远赴重洋去看这些装置艺术的不解。我不想就此话题与其论辩,且不说日本美术馆及博物馆数量之多,覆盖之广,单是直岛从一个衰落的岛屿变身为艺术圣地就足以成为我亲历的理由。

馆内作品: 睡莲 艺术家:claude manet 莫奈

地中美术馆最著名的馆藏是莫奈睡莲真迹,馆内有5幅莫奈的组图。

虽然画作没有巴黎橘园的震撼,但这是个只为莫奈的《睡莲》而生的画室,整个莫奈展厅全地面与立面全都采用了白色小粒马赛克拼贴而成。从展陈装修设计角度而言极好的做了色彩上的搭配,莫奈的画色彩饱满,展厅近乎纯色的背景极好的衬托了画作,马赛克贴面又在肌理材质上体现了典雅。

虽然这里的五幅画作都属于莫奈晚期的作品,其时已深受眼疾困扰,整个画作呈现严重偏执的紫红色,妙的是通过安藤的设计,在长时间的黑暗中等待后,日光从几乎三层楼高的天庭四周泻下,通过自然光充盈肃白墙面的方式,犹如在圣光出现一般呈现出了莫奈的作品,在光影的戏剧性运用下使得莫奈的色彩更加魔幻。

馆内作品: afrum pale blue /open field/open sky 艺术家:james turrell

afrum pale blue :在一条小径的尽头,Turrell先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以为那悬挂着一个发光的立方体,其实,并没有,没有任何真正的空间存在,只不过是利用光线欺骗了你的眼睛。

open field:通过光线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来营造气氛是James Turrell惯用的艺术手法。他在这个幽闭的展览空间打开一个长方形的空间,运用人造光透过长方形等照射到室内,给空无一物的房间带来一种圣洁、神秘的氛围,让人忘记身在尘世,因为身边除了光,什么都没有。

工作人员告诫我们规则,必须听从要求前进或停下。然后指引我们走到一道蓝色的墙面前,光线迷离。接着她作了个手势:请往前走。再走?再走要撞墙啦,我错鄂片刻,还是硬着头皮迎着墙走了上去,像崂山道士一般穿墙而过,才发现那面墙只是一道蓝色的光。怎么说呢,那一刹那有点升维的感觉,好像一个二维世界突然在你面前三维化了。站在房间里,我很难估算这间房间究竟有多大,因为令人眩晕的灯光已经完全模糊了任何边界。就这样进入到了另一个蓝色的虚空中,四周被蓝色的光晕充盈着,不知身在何处,不见去路,也不辨距离。站在这蓝色光幕里,目眩神迷

open sky:看完2个作品,举步往外,抬头仰望井口,清晰的自然光线突然照耀下来。目力所及之处仅有窄窄的一方天空。奇怪的是,这个天井虽然空如囚室,一旦坐下却再也不想起身,闭起眼睛,感受时间的流速减缓,令人神思恍惚痴痴傻傻。

馆内作品:Time/Timeless/No Time 艺术家:Walter De Maria

这是馆内最大的展厅,有着长长的阶梯。在两层阶梯之间放置着一只直径2.2米的黑色大理石球体。阳光透过天花板四周被切割出的空洞投影在球体上,光影流动中,球体的映像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当我最终看到café里面的木制地板,木制桌椅和大大的落地窗时,简直像是快要淹死的人突然得救了一样,终于才喘过来了气。café还贴心地提供了很多蒲团让你随意坐在外面,好好享受封闭了一小时以后得来的空间和自由。

在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选了几张明信片:美术馆的鸟瞰图,莫奈画室地板的鹅卵石和我最喜欢的一幅睡莲。

李禹焕美术馆 18号 建筑师:安藤忠雄 馆内作品:李禹焕

李禹焕的首个个人美术馆。安藤忠雄活用了从山谷连接至海边的地形进行建筑设计。包括“照应广场”(配置有由天然石头和铁板构成的雕塑)和收藏了1970年代至今日的绘画、雕塑的“邂逅厅”等。

和地中美术馆一样,李禹焕美术馆的主体也位于地下。不同的是,安藤充分应用从山谷延伸至海岸的地形,在门口开阔的地面上设置了李禹焕的艺术装置。

最著名的就是院子中间那根柱这位韩国艺术家风格极简爱用点线面,在馆前的空地上矗立着这样一组作品(铁板为面、石头为点、十几米高的混凝土立柱为线),也算是对李禹焕艺术风格点线面的终极诠释。

其实不太了解“物派”艺术家李禹焕对于“相关性”的探索。他们关注物(存在)、场(空间)和观者(意识)之间的关系从他的点或线出发,怎样去构筑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平衡是我带回来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