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校离家后的毕业旅行,不觉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和西安开始,沿着河西走廊抵达此次旅行的最西端敦煌,向东折返进入青海,开始了毕业旅行的第三阶段。
你以为丝绸之路都是从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青海的境内还有一条丝路,那就是青海道。学者认为,青海道的繁盛可以比肩河西道,甚至在一些方面更为突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控制了经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就通过由吐谷浑王国所贯通、经营的青海道。
提起吐谷浑这个民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段传奇。吐谷浑本是生活在东北,是鲜卑的一支,不远千里跋涉、辗转迁徙来到了青藏高原,在青海建国,书写传奇。吐谷浑王国享国350年,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最长纪录;他们在青海湖培育出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正是吐谷浑人的经营,成就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几个世纪的繁华,所以青海道也被称为吐谷浑之路。在都兰县发现的9层吐谷浑大墓被当地人称为“九层妖楼”,大墓出土的文物证明了青海道的重要地位。
吐谷浑王国后来被吐蕃所吞并,现在青海境内的土族很有可能就是吐谷浑人的后裔。
青海境内的丝路如蛛网般密布,其中一条就是经西宁、德令哈、大柴旦到敦煌的线路。尽管这跟今天的线路略有差别,而我正要从敦煌沿公路到德令哈,再转火车到西宁。






上午11点,从敦煌坐上驶向德令哈的客车,540公里,接近8个小时的车程,再次刷新了我的乘车时长。漫长的时间,要准备好充足的干粮和水,除了经过阿克塞和大柴旦以外,全程几乎都是荒无人烟的地方。



从荒凉的戈壁,到远处的雪山;从拨动的经幡,到成群的牛羊。车窗外不断变换的风光,时光在不知不觉间过去。渐渐地,金黄色的戈壁上,青绿色的植被越来越茂盛,德令哈快要到了。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一座雨水中荒凉的城”,海子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德令哈。德令哈在蒙古语中意为“金色的世界”,这就是在戈壁上新兴的一座小城。但是看到城内外的绿意,实在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荒凉的戈壁。德令哈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自1988年建政以来,一年比一年繁华,一年比一年更绿,如戈壁瀚海中的一座绿洲孤岛,傲然生长,再也不是海子诗中的那座“雨水中荒凉的城”了。






德令哈这座城市几乎没有历史,所以海子在德令哈留下的这篇诗作成了这儿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我在德令哈入住的一夜青旅就把海子文化融入到青旅的文化中,从店名到装饰。德令哈青旅很少,价格却不低,青旅的硬件条件不敢恭维,但这里的氛围是一路上我住过最棒的,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在一起拼饭,一起出去玩耍。青旅正在拍摄德令哈的第一部微电影《德令哈,我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祝播放大火!
坐车饥肠辘辘一整天,终于吃上了热腾腾的米饭,这是我离家半个月后吃的第一顿米饭,甚至平时不怎么吃的菜肴都觉得是美味。
晚饭之后,青旅的老板之一李哥带我们出来欣赏德令哈的夜景,此时已经晚上9点多,天空刚刚暗淡下去,巴音河上的音乐喷泉正在上演。随着音乐的旋律,喷泉变幻着姿态,动态的三维影像投影在喷泉之上,岸边的建筑上的灯光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忽明忽暗,如此炫酷的喷泉我还是第一次见,一起过来的曾哥已经沉溺于拍照摄像中无法自拔了。


河岸就是海子诗歌陈列馆,没想到这么迟了还在营业,馆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海子诗集,以及围绕着“今夜我在德令哈”的各种衍生作品。或许是因为和海子茶馆、海子酒吧相连,所以一直开门,可以进去来上一杯,在戈壁的小城里,仰望着星空,思考一下人生。



民族团结纪念塔是德令哈的地标建筑,有李哥带路,我便没有查地图,听着李哥介绍着他的旅行经历,然后我们就走错了方向,南辕北辙。不过在路上品尝到了奶啤,曾哥自从喝上了第一口,就一直心心念念。后来打上车,绕到纪念塔,匆匆看上一眼便回青旅了。
回去后李哥又提议凌晨骑车上柏树山看星星,其实我有点心动了,大西北这么好的星空我都没有拍到过。但是又想到第二天青旅的大老板薛哥要带我们骑行可鲁克湖,还是早点休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