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上有个大致地图,两个博物馆,两个遗址区,这块是最大的遗址区,如果不停歇走完一圈不到十分钟。

整体感觉:这是什么呀,不是土坑就是石块,和许多年前游览吴哥窟类似,什么呀?不是石头,就是树木。

祭祀台的大致形状,由于年代久远,有的部分已久难寻踪迹,倘若完好,祭祀台的规格应该是这个模样。

这里是整个遗址区面积最为庞大的遗址群,对比旁边的土坡,不难想象未经人为发掘前的景象,随着高原湖泊变迁,文明也随之迁徙。

遗址的发掘工作一直都在紧张进行,就连游览参观时,也能遇见发掘队员在对可疑之地进行清理,说不定在这片文明旧地还能发现新的秘密。

看不懂的那些符号成了文明留下的最后印记,每一块从土里挖出的石块必不可少有着独特的花纹,或者有独特的断口,1000 多年的时光,只有这些石头才保有最初模样。

也许只有在遗址中心位置方形洼地才能瞬间明白这些建筑的用途,伫立的岩石柱上图案早已被时光模糊,墙壁上凸起类似人头雕刻标志着一千多年前,这里肯定不是寻常人家的去处。

恰巧遇见一群当地学生郊游,甚至带上了所有的父母,小学生的郊游难眠混乱,本想凑会儿热闹,可全程西班牙语的讲解让人头大。

你看这群学生团中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向导,不过有时我在怀疑,这么小的孩子对于深奥文明的讲解到底能懂多少。

显然古时即使成了文明中心,这里的人口也远远没有现代这般拥挤,大气派大场面才是祭祀们的追求,当时的大祭司肯定想不到现在没人能记起他的名字,可这些石柱却能名扬海外。

这尊应该算是整个遗址中最漂亮的雕刻,相传数年前这里完全没有阻拦,你甚至可以用手摸上几把,可现在想都不要想了,他可是镇地之宝,至于那些搬进博物馆的石像,因为不能拍照也仅能活在传说中了。

这座其貌不扬的石门框架就是传说中的“美洲豹之门”,门上的缺痕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件修复品,时光无情怎会独存这样一座石门,不过现在它也代表着一部分美洲,成了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也许一千多年,这片土地上的天空一直如此令人着迷,地上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文明走了又来,比起世界我们渺小到不值一提。

当地居民饲养的羊驼,这些看着比山羊大得多的家伙习性和山羊没什么区别,倘若非要找个特点,也许就是他们看起来更可爱,羊驼的肉真难吃。

越过铁轨,走上五分钟就来到了另一处遗址,这里主要摆放各种石柱石条,少了巨大的祭祀台,更像是文明的储存室,不过真正珍贵的文物,肯定早就被那波欧洲发现世界的浪潮给抢夺到了欧洲。

1000 多年前的匠人,就学会了精巧的雕刻工艺,作为没有文字的文明遗址,也只能看图说话,这也正是我喜爱的方式,倘若有了文字,我肯定也一点不懂。

如果能在坑里挖出精致的石柱,那这儿一定就是文明遗址,这成了在蒂亚瓦纳科最通用的方式,把品相最好的石头抬进博物馆,总需要给本地保留点神秘感,才能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

博物馆,建筑很具体点,拍照也差不多仅于此,倘若进入展览厅拍照,那就需要十足的偷拍技巧了,很显然博物馆的石头要比外面的精致很多。

博物馆里最大的石头人,幸好手快的我能偷拍几张,否则嘴拙的我,肯定无法描述看着这石头人的惊讶。

博物馆大都很朴实,看起来像是乡村居舍,直到看见门里的保安才确认这又是个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