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佛教规定: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也形容时光推移。出 处:南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钟鼓楼的暮鼓晨钟为古代都城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依时定更,依更报时。各朝规定不一,唐朝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定更及亮更时报两次更。钟鼓敲击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计一百零八声。
除了在寺庙里能见到钟鼓楼之外,中国目前有钟鼓楼的城市还有西安、北京、天津、银川、张掖、酒泉、安阳、平罗、大同、南京、开封、临汾、宁波、杭州等。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标志性建筑物,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是一座具有浓郁汉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钟楼上现存的大钟,景云之后(仿唐景云钟)。原唐景云钟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楼体周围放置大小28面鼓;其中24小鼓鼓面以小篆书写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分立与楼南北两侧;另外4面大鼓分立与楼东西两侧。鼓楼南北的匾额“声闻于天”及“文武圣地”均毁于文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