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泰山之行,因为平时比较懒,不太运动,想到要爬泰山心里还真有点犯怵,怎样既节省体力,又能将泰山美景尽收眼底,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亲子游的最佳路线。如何解决呢?上网搜呗!搜狗、百度齐上阵,携程、蚂蜂、去哪儿里中泰山亲子游攻略一个不拉,终于定下了最佳行程:从龙潭路上的公交站台(市委党校站)坐37路车到天外村广场下。步行到售票厅购买泰山门票157元(门票127元,单程车票30元),儿童票92元(门票加车费)。持票排队等候上车(天地广场至中天门的盘山公路已实行封闭运行,全部为山内环保巴士),车行大概十多分钟,就到达了中天门,再由此往上登顶后,在月观峰坐缆车(票价100元/人,超过1.2m的儿童需买成人票)回到中天门,步行下山到达红门。此行程经过我和女儿的亲身体验感觉棒极了,适合平时锻炼少及带孩子的人,嘿嘿~~~。
到过泰山的人都知道,泰山是中国少数山、城合一的名山。是谁将城与山有机地连在一起,为其巧妙过渡?那就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天外村广场。广场主要由一方一圆两部分组成,暗含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故也被称作“天地广场”, 12根7.2米高的盘龙石柱矗立在广场两侧,代表了曾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大典的黄帝、舜、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以及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中间是一块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深浮雕,整个广场庄严稳重,更加衬托出不远处泰山王者之尊的气势。
因为不知到哪儿坐车,就向路边的警察大哥打听,大哥热情地告诉我圆形广场就是泰山购票候车处和停车场,因为它被设计者巧妙地“凹”入地面几米深,从进山处看不到它的踪影,连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被遮挡在了这个“凹”处,不再成为视觉的污染,让你在登山伊始抬眼便可饱览泰山秀色和雄姿。
持票登上车之后,车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山坡绿树成荫,山涧怪石林立,各种美丽的野花一丛丛、一簇簇怒放着,时而又有一两声清脆的鸟鸣钻入耳中,神态悠闲的背包客不断地与我们的车擦肩而过,就这样我们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中到达了中天门,下了车,在路边小摊上买了两根龙头竹拐杖(5元/根),开始登泰山。行了一段时间,女儿说“咦!妈妈,泰山不难爬呀。”旁边一位热情的姐姐听到后告诉她,这段路叫“快活三”,就是从这开始以后的三里路,路平景幽,林茂风清,对于那些起点在红门却刚刚爬上中天门的游人来说走这一坦途,好不快活!往前行,迎面是一块石牌坊,上书“迎天”,再行几步,路旁有一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三个大字。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群人来到此处采药,当攀援在悬崖峭壁时,突然云雾翻腾,天空一片漆黑,众人万分焦急,这时一位青年挺身而出,他告诉大家不要慌乱。而他跃身而下大吼一声,同时挥动双臂虎虎生风。顿时云海雾气一扫而去,众人一见,都忘情地欢呼起来。可是,当众人高兴之余,再去寻找那位勇敢的青年时,却不见了他的踪影,大家寻觅着,呼喊着,寻遍了高山,找遍了深谷,还是没有他的身影,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又回到青年驱云赶雾的地方。却发现有一块条状巨石挺立在山崖边,仿佛就是那青年的化身,而这里再没有出现那翻云滚雾的天气,上来的云,下来的雾,到此都自然分开。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拨云驱雾的青年,便把这长石取名为“斩云剑”。
之后路边山壁上的石刻越来越多,最夺人眼球的是东侧石壁上“云路先声”四个大字,字面高126厘米,宽400厘米,为清代书法家王寀(cǎi)基宣统二年(1910)题书。石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当大雨即将来时,若行到此处会先听到隆隆的雷声,随之松涛呼啸,接着雨云滚滚而来;其二是有青云路之意,言古人腾达前必先有声威,而后官运亨通。
再往前走就到了云步桥,云步桥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原名雪花桥。因为我们是7月到达的,可能之前雨水稀少的缘故,桥下多乱石无水,缺了点小桥流水的意境。桥东有清代建的一座石亭“酌泉亭”,内外镌满楹联和诗文,附近崖壁上石刻众多,许多游客在此驻足欣赏,我和女儿也拿出干粮来在此小憩片刻,为之后艰难的“十八盘”加油补劲。
在云步桥南,还可看见一块摩崖石刻“逍遥游”,及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手迹刻制的草体诗词“江山多娇”。

泰山线路图

设计完美大气的天地广场

“快活三”— 迎天门 —“斩云剑”

泰山石刻

云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