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北京炒肝的外地人,或许会奇怪一种熬出来的浓汁状食物,为什么会将制作过程称为“炒”;同样的疑问也会发生在实为煮出来的爆肚上。研究满语和北京民俗的老专家爱新觉罗•瀛生考证过,炒肝中的“炒”字并非汉语中用油翻炒之意,而是源于满语“colambi”,满语中的这个“炒”字意思广泛,烹、炒、煎、熬都能称之为“炒”。称之为炒肝,就是因为契合了熬煮这个意思。而满语中的“煮”字(满语为bujumbi)第一个音节,发音类似“爆”,这也正是爆肚称呼的起源。

炒肝源自满人按萨满教习俗祭神并分食祭肉后,将剩余的肠、肚等内脏烩成一锅由众人分食的习惯。满清建立后,这一习惯带入北京,逐渐发展出炒肝、卤煮火烧等多种小吃。而炒肝、卤煮这两样最具北京特色的小吃,因其独特的强烈味道,却又是很多外地人最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