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葫芦头泡馍真的是一个小众的西安美食,名气没有牛羊肉泡馍那么响当当,但却有着固定的受众。葫芦头的食客有一个特点,喜欢吃的人,特别喜欢,时间长不吃就受不了;不喜欢的人,看一眼就恶心,更别提叫他去吃。这主要是因为里面主料大肠的原因,部分人一想到大肠曾经的样子和功能就吃不下了。其实我发现,西安人有这样一个特点,但凡家里父辈有爱吃的,孩子就会爱吃,吃葫芦头往往早于对大肠功能的认知;如果家里没有吃葫芦头的人,长大后即便接触葫芦头,也会有抵触心理。
我个人认为,葫芦头还是非常有营养价值的,如果你没有心理障碍,你一定会喜欢,因为它的口味可比牛羊肉泡馍丰富多了。
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与羊肉泡馍不同,葫芦头泡馍不属于清真食品,光看它主料:猪大肠,就一目了然了
牛羊肉泡馍用的是死面饼,掰馍讲究比较多,而且要掰得细小。而葫芦头用的馍是发面馍,遇水极容易泡脓(nong四声,关中方言,形容过度吸收水分而使面食变得软糯的口感),所以要掰得比较大块。
看到了吧,是不是比羊肉泡馍掰得馍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