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窟为唐初所造,经归义军时期翻修。覆斗顶殿堂窟,西壁开双层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四萨(有一身菩萨已毀),皆经后代重绘。中间塑迦牟尼佛穿通肩袈裟,衣纹转折自然写实。两侧是弟子迦叶和阿难。龛内三身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瓔珞,披袒右的僧祗支,比例匀称,造型洗练,表现出女性温婉而矜持的神情。龛内壁画为造窟时所作,画一沉思菩萨,类早期造窟,如第275窟。
西壁龛外绘释迦牟尼本生,北侧为“乘象入胎”,南侧画“夜半逾城”。乘象入胎”讲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菩萨乘着一头白象投,怀孕而生下了释迦牟尼。画面中菩萨乘象,前面有飞天散花迎接,后面有天人奏乐相送,在象头前有两位身穿中原传统服饰的天人吹箫弹琵琶。 “夜半逾城”讲的是出游四门之后,释迦牟尼决心要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之道。
南壁说法图包含精美描金细节,如画中说法的释迦牟尼的描金背光。画中人物众多,中间是佛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佛两侧绘一老一少二弟子,再往外是两身大菩萨,听众为八位菩萨,还有两位护法神。特别是佛右侧的胁侍菩萨绘制最优美,有人甚至称为“美人菩萨”,头戴化佛冠,身佩瓔珞,皆以描金装饰,一手上举轻扶飘带,一手托供品,身体略呈S型,目光下视,体现出雍容高贵的美。这身胁侍菩萨身后的四身菩萨也面相俊美,画家特别注意刻画眼神,有的矜持,有的娇媚,有的若不经意,有的如秋波暗送。菩萨和弟子的面部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敷色,即在某些凸出部分如两颊、下颔等处缀红用水晕开,自成浓淡凹凸效果的晕染技法,展示出一种理想化的美。由于第57窟的菩萨形象绘制得十分优美,也有人将此窟称为“美人窟”。
北壁说法图为阿弥陀说法图,中央阿弥陀佛结跏跌坐,面目已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侍立两旁,两侧上方飞天飞翔,天空中各种鲜花飘洒如雨。图缘以带状宝珠装饰,类同第420窟。

东壁南侧画出了曹议金的夫人、女儿、儿媳妇、孙女等曹氏女眷供养人像数十人,对于研究曹氏家族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供养人画像身形大,原本阵形应连绵至洞窟入口,但部分亦被后代重画掩盖。 供养人旁绘佛本生,窟顶四角画天王。


本窟的五台山图全长13.45米,高3.42米。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圓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100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这幅五台山图对研究唐代的佛教史、社会史、交通史、地理史和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形象资料。
↓ 第130窟内有大佛,古称“南大像”,因此窟位于第96窟“北大像”之南而得名。佛像高达27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

画在甬道南北的两幅巨型供养人画像,原为宋画所覆盖,40年代表层壁画被剥开,露出了乐庭瓌全家礼佛图,题名为“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庭瓌供养时”。南壁的供养人共12人,第一身形象最大,题名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供养图中表现的人物形象,使我们对唐代贵族人物的服装有了真实的了解。

↓第148窟建于盛唐,经晚唐、西夏、清重修。在此窟前室南厢保存着一方石碑,阳面刻有《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立于大历十一年(公776年),叙述建窟缘由、洞窟内容以及当时莫高窟外景状况。阴面为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刻的《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叙维修窟檐诸事。根据碑文记载,此窟是盛唐时期敦煌豪门大姓李太宾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前建成的功德窟,古称“李家窟”。当时敦煌本地军民和来自河西已陷吐蕃诸州的部分军民,奋力抵抗吐蕃军队的进攻长达11年之久,公元781年敦煌陷蕃,此窟开凿于这样一种战火纷飞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