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甘孜州丹巴县城沿大渡河峡谷而下,行大约7公里,只见河对岸山坡上,数十座碉楼拔地而起,或三五一群,或独立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丹巴梭坡乡的碉楼是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所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日趋成熟。据悉丹巴碉楼现有260座,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从功能上碉楼可以分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筑于悬崖险道之上,或者横挡于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战争工具,一般伫立于村头;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所有碉楼的楼门都开在一两丈高的地方,门前放有独木梯,一旦敌人来犯,只要退入碉楼,抽掉楼梯,关上楼门,极难进入。碉身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最多的一个碉楼有13只角。虽然皆由片石砌成,但墙体表面光滑,缝隙紧密,棱角笔直,可见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

高碉居高临下,俯视敌人,远则箭射枪击,近则滚木擂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敌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坚碉之中,以逸待劳,以守待攻,侍机而动。

丹巴的家雕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别,性别是通过木梁的位置来区别,女孩出生在大户人家才有碉楼,称为母雕,母雕的木梁露在外面,时间长了会发黑,所以女性碉楼的楼身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痕迹。远处山巅的应该属于“烽火碉”,要隘碉、烽火碉保存下来都已很少。

而男性家碉称为公雕,木梁在内部,外表看起来比较简洁硬朗。

这是母雕。

家雕大都与住宅连在一起,这是公雕。

八角雕

母雕

随着历史的发展,刀光剑影皆成为过去,但那一座座碉楼,以其伟岸的身躯依然在默默述说着嘉绒藏族遥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