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面的话】
“你是美我却爱不起”
京都毫无疑问是最日本的日本
17处的世界文化遗产 1600多座寺庙和400多座神社
传统建筑艺妓歌舞伎传统料理手工织作...
神秘古朴高傲淡然
然后有一种疏离感始终伴随着你
“路过”的感觉时刻提醒着你和这座城的距离
是的你确确实实在京都足足待了8天
你试图比其他游客用更慢一点的脚步去感受
但是
你仍旧是那红叶季滚滚人群里的流沙
你仍旧无法跳脱那些红叶名所无法徒手信步
你小心翼翼地挪步看景低头寻路
你和日本人台湾人泰国人挤坐在一个小小的庭园里
你一次一次举起相机
感叹的只是这浮华的美
却触摸不到这座城的呼吸
原本以为我会像喜欢东京一样喜欢京都甚至更喜欢
但是没有
或许是红叶季的人潮强化了作为“游客”的气质
或许是第二次去日本弱化了日本文明对天朝妹纸的冲击感
或许原本京都就美得太深刻隐晦让我等“假装小清新” 始终只得在门外张望
幸而我仍旧可以欣赏你
【撒点图,发个骚】
说明一下,下面的一些文字,一看就不全是我这种粗鄙之人写的,是我从台湾的一个先生:舒国治那里结合自身感受部分摘抄的。看了舒国治先生的书,发现和我拍到的场景竟然如此之吻合,舒先生文字优美,文艺畅达,去过京都之后,往往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找到许多对京都的认同感。当然本游记的其他很多内容,是家中的一位小文青写的,笔下也有点那么个小情怀,也不是鄙人写的文字。若读的觉得酸味的不行,还请见谅。看看现在中国的洛阳,再看看京都。真的是感叹万千。各位看客,且读下去吧。
【古典京都】
第一次日本之行是整整7日的东京,没有去关西,回来很多人和我说要看日本的文化一定要去关西,其实我也知道,所谓“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京都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是因为这一袭消失已久的唐风宋韵。在去之前我不曾读到唐诗中“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句的的景象,但回来之后整理照片,竟然能找到每一句诗词对应到我见到的景象。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禅房花木深
京都好,风景未曾谙,熟知的不外龙安寺、金阁寺、鸭川岚山、桂离宫等名词。纸上游京都,也是一遍遍温习对京都久已有之的印象,竹篱茅舍、石径柴门、深巷灯火、小桥流水……皆如诗词小景,中国人对京都的执着,恐怕都缘于思古之幽情。从小背唐诗,种种烂熟于心的古典意象,在当今中国已如残花败柳,可能也只有少数古寺得有,但京都却在所多见,如此古意在京都保留了一份,好像是唐宋文化在世间托的一个梦。 其实,许多古时设施或者物件,他处也早已不存,京都亦多见,且说一件,柴扉,王维诗中“日暮掩柴扉”在京都多处得见。
京都,为的是竹篱茅舍,这些在大陆已然不易得见,但京都尤多,在许多景区的茶庵或者茶道家示范的茶艺所,皆矢意保留这竹篱茅舍,“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这二句,不就是京都吗。
去了古寺,看了旧庵,出来走过一列村家,竟有稻田迎目,岚山车夫载着游客,于旁经过,倒是浑然忘记自身何处,若在上海这样到城市,遇见稻田,车夫,茅舍,若能与城市设施共存,想必是醉了
【红叶成诗】
每年的11月份是去京都赏枫的最佳时节,一下京都站就能从通道旁的京都观光案内所中免费获得京都所有赏枫的名所和当天枫叶成熟度指数,若是满开,则可能第二天大风吹过,枫叶洒落一地,所以,当选择枫叶指数3-4颗星成熟度的枫叶名所第二日去观赏最好。而且,若是满开,必然人满为患,到时候是赏叶还是看人就自己知道了。
推荐的赏枫名所如下,第一个是清水寺,清水寺可谓整个京都最大的景点,我觉得如果想避开人潮最好的办法一是早晨6时即可入寺,或者晚上观赏叶枫,我本來是計劃各来一次的,计划不如变化快,后来因为天气原因,我没有再来清水寺第二次,而且这又是京都最大都景点,我想拍出点不一样的感觉。
清水寺
圆光寺 牛之庭院
三千院
相比,圆光寺的人多,高雄山和神户寺参道上一路枫叶也美的让人惊艳,但倘若赶上最早的公车,早早的信步在这上山参道,会发现游客并不多,坐歇的茶馆也散落着几个游客,兀自在那品茶聊天,茅舍的屋顶上铺满了红红的枫叶,而后,映衬着大片大片的枫林作为大自然的幕布,配上点缀的红色纸灯笼,还有大红的坐毯,感觉,天地都是那红火地场景。
京都红叶名所之多,让人目不暇接,无论是遮掩着涓涓细流之上的北野天满宫所在的红枫,还是红枫出墙的大德寺,游客如织的东福寺,还是岚山,南禅寺,哲学之道等等都各自有各自的引人入胜之处。
曼殊院门迹
大德寺
北野天满宫
岚山 宝筐院
岚山 常寂光寺
岚山 宝严院
南禅寺
【小景】
在京都最过瘾者,是那些无所不在的小景,如深巷的明灭灯火,映照在洒了水的光洁石砌小路上
这些小景还包括许多小的道具,如他们对竹子的精巧利用,竹子的艺术散布在各处生活中,招牌,船筏,帘子,窗条,门框,护墙,篱笆,栏杆,水舀,只有观看这些随处皆有惊喜的小景小物,方可略悉京都人生活之神髓,这于飘逸的赏玩多了些清寂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