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来自于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水,但是水虽至柔,却也至刚,集合在一起就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无论是ACAP提供的资料,还是保护区内各个休息站的看板,都反复强调了游客需要对雪崩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掉以轻心;我在回程时曾亲眼目睹一次雪崩,规模虽不大,可其震耳欲聋、响彻整个山谷的巨大轰鸣声着实摄人心魄
在安纳布尔纳保护区内,雪崩致命甚至致使游客团灭的事件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尤其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冰雪消融,雪崩活动极为活跃,旅行者一定要在附近休息站随时关注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在风险很大的情况下建议绕行莫迪河东岸,可确保万无一失
说是强弩之末并非危言耸听,但是艰难的路段还远未结束,好不容易绕过雪崩区、再回到莫迪河西岸后,眼前呈现的并不是目的地的小屋,而是更为厚重的积雪、和一个垂直落差将近300米的大型雪坡,两侧的山体呈拔地而起之势,在接近安纳布尔纳峰群核心地带之前,勾勒出一个壮观的U字型山谷
从山体上的纹理来看,到处都是冰川雕琢的痕迹,无疑在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初期,这里有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姑且称之为安纳布尔纳一号冰川),末梢大概能延伸到Deurali或Himalaya附近甚至更远,这个U字型山谷就是在几十万年的冰川运动中被切割出来的
如今从气候上说整个地球处于间冰期,雪线和冰川都大幅后退,原先的一号冰川也几乎全部消失只剩下作为遗迹的乱石,而冰川上部也分化为了三条;分别是东、西、南安纳布尔纳冰川,东安纳布尔纳冰川(East Annapurna Glacier)发源于安纳布尔纳三号峰和岗嘎布尔纳峰、西安纳布尔纳冰川(West Annapurna Glacier)发源于冰川穹顶峰,规模最大的南安纳布尔纳冰川(South Annapurna Glacier),正是发源于海拔最高的一号峰
*天壤之别:除了隆冬季节之外,该区域(Deurali直到ABC)几乎不会有积雪,地形属于灌木和泥土混杂的缓坡,行走难度并不大;唯一值得关注的是,与大多数高海拔地区相似,安纳布尔纳山区午后变天的状况依然十分常见,甚至可以说,其天气状况是我到过的所有高山区内最不稳定的;因此,每天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早出发、尽早到达目的地,是徒步中应遵循的铁律之一
途中可以经常遇见运送补给的挑夫,我的背夫告诉我,他们的工作是将食物和煤气罐从海拔2170米的Chhomrong物资集散中心运送到海拔4130米的安纳布尔纳大本营,每天往返一次,如便利店一般年中无休
由于收入微薄,从事这一工作的一般都是尼泊尔民族中社会地位较低的种族,比如长相颇似藏族的达芒族,他们的特点是在背负重物的时候,用一根带子勒在额头上;如今,随着尼泊尔高山旅行的火爆,也有不少其他种族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门槛较低的行业,其中一些文化基础和英语能力较好的,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向导资格认证,收入比之出卖体力的背夫,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增幅了
*山的子民:补给挑夫是所有高山服务业中地位最低的,比之服务于游客的向导(Guide)和背夫(Porter),他们甚至连小费也捞不到,大都是吃了没有受过教育、英语水平不够的亏
既然没别的技能,只有将身体发挥至极限来谋生了,补给挑夫有着惊人的体力和登山能力,一般人3天的路他们1天就能走完,而收入是每天1000RS(约合65元RMB或11元USD),至于这个收入在尼泊尔能过什么水平的生活,我们之后再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