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巴拉特(Balat)是犹太人的聚居区,他们的祖先早在奥斯曼时期就迁徙至此,为了躲避西班牙的驱逐,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在此定居,一晃就是六百多年。

汽车逐渐远离市区,在越来越空旷的视野里,我看到了它,一处破旧但色彩惊艳的居民区。巴拉特是没有造访者的,更别说被清真寺、大教堂迷住的游客,这处街区安静得可以被时间忘记。不需要语言相通,给它一点时间,这些老房子就会自己向你介绍。我惊讶于这般奇幻的色彩却出自如此萧条的街道,更惊叹人们是如何在经历地震、大火之后一次又一次,在废墟中重建起家园,又将它涂成如此斑斓的颜色。

阳光打在半开半合的窗子上,踏着青石板一路走,想去听一听巴拉特的心跳,那该是多么强壮的跳动。窗口的老妇好奇地看着我这个外国人,她的脸上分明带着惊喜,转而又报以慈善的微笑。几个男孩在踢一个磨掉了颜色的足球,他们的眼神告诉我,这‘比赛’不亚于世界杯。

歪歪斜斜的街巷,将我带入一番童话般的色彩王国,脏脏破破的墙壁铺满了孩子们稚嫩的图画,我突然想到,这里于他们就是乐土。楼宇之间的晾衣绳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小伎俩不仅沟通了两户人家,也巧妙地吸取了阳光。类似的做法,是每家每户都从楼上垂下的篮子,长长一根绳索就这样拉开了一桩买卖。杂货铺的老板将一袋盐放入篮子,绳索缓缓收回,再次垂下,篮中放着正好的零钱,在这篮子上上下下期间,杂货铺老板一直和楼上的妇人热闹地唠着家常,旁边几家也打开窗户加入讨论。

这一带的小姑娘会主动跑上来,要你给她拍张照片,然后看也不看羞涩地跑开。她们正抱着一窝小奶猫,睡眼惺忪的奶猫任由她们摆弄,大猫在一旁不紧不慢地看着。

我决定加入其中,坐在她们身边,一只小猫主动凑过来,小女孩一边指着它一边向我重复一个名字,应该是刚起的。她还想说什么,却突然明白我不懂土耳其语,睁大水汪汪的眼睛望着我。几个大点的孩子跑来,用学校刚学的英语跟我打招呼:Hello, what’s your name? 我回答,他们会用更大的声音喊What’s your name, thank you, byebye. 然后继续重复这几句。

谢别阿姨,我们走到街区入口处的一家茶饮店,这里的茶只要一里拉一杯,自制的蛋糕非常可口。一位卖圈饼的老大爷将摊子停在一边,也坐下来享受土耳其茶。来来往往的人不管是身着时尚的贵妇还是正在长个儿的少年,路过他的摊都会停下来买一个带走。老大爷这边接钱,转手就交给茶店老板,再续一杯茶。完全不用照料的生意依然红火,老大爷高兴地自己拿起一个圈饼,垫着一张纸慢慢嚼起来。

这也是犹太人的生存之道吧,既然失去故土,就把家安在梦想之上,一砖一瓦搭建一座小楼,粉刷上亮丽的色彩,种上可爱的植物。告诉孩子,这里,没有战火、不需要流浪,信仰寄放的地方,就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