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神牛寺逛了半个多小时,接下来去巴公寺,巴公寺离神牛寺不远,开车几分钟就到了。 巴公寺是高棉的第一座山神殿式寺院,建于公元881年,主要供奉的也是湿婆神。由因陀罗跋摩一世初建,但是中央塔可能是由耶苏跋摩二世增建,这是罗洛士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整个寺庙的面积达900*700平方米,有两条护城河和三层同心围墙。 我们是从西边进入的寺庙。过了最外围的围墙,有一条土路穿过护城河。护城河水不大,周围的植物却很茂盛,土路两边绿树成荫。寺庙西侧入口处也有一个神牛难敌的石雕像,比神牛寺的要大一些,保存的没有神牛寺好。 巴公寺的内围墙不高,由红壤砖砌成,东西南北四方本来也有塔门,但仅剩下了遗迹,东西塔门规模比南北塔门大。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內围墙里面。中心有一座五层的大平台,代表须弥山,平台上有一座中央塔,代表湿婆神。平台的周围有八座转塔,属于舍利塔性质,每边两座,保存状况不一,西边的两座还算完好。 我们从西侧的一个低矮的小门进入,上平台的楼梯很陡,不太好爬,到了平台上就豁然开朗了。金字塔式的大平台在平面图上近乎呈正方形,这要归功于格莱茨在1930年左右艰苦的重建工作。在那之前,遍地都是散落的砂岩块,显示有许多角落受损。在象征意义上,平台的五层从下到上依序代表五界:那伽、迦鲁达、罗剎、夜叉和大君。底层的面积为67*65平方米,顶层是20*18平方米,东西南北都有台阶通到塔顶。平台下三层的角落有石象守护着,不过在最底层的大象损毁比较严重,很多大象都没了鼻子。第四层有十二座以固定间隔隔开的小神龛:每个角落有一座,各边有两座。 我们一直上到顶层平台,向下一望,发现东侧才是正门。东侧建筑物虽然也所剩无几,遗迹比西侧多得多。无论如何,既然上来了,先把中央塔参观了吧!平台上的圣殿塔楼高15米,是一座拥有各式风格雕刻的尖拱塔,建于吴哥寺时期,比五层平台要晚很多。有些资料说,这里原本有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造的砂岩塔楼,在后续战争中遭毁坏,只留下了石基,后来在石基上建造了现在的塔楼。砖塔四面的山形墙都有壁画,但是损毁的比较严重。东边是跳舞的湿婆神;南边为‘乳海搅拌’,已经看不太清楚了;西边是毗湿奴卧像;北边则是《罗摩衍那》的场面,哈斯曼被妖魔的蛇箭擒住。砖塔的入口朝东,里面有供奉的神像,其余三面都有假门,门旁的石龛内装饰着达拉帕拉门神和体态丰盈的蒂娃妲女神石刻雕像。 看完中央塔,我们随便在各层平台转了转,下到东面参观。东塔门的废墟以内有很多建筑物的遗迹。靠近平台有两座砂岩建成的长厅非常显眼。长厅的入口在长边的中间,面向参道,窗户为栏杆柱型。这两栋长厅是后来增建的,建造时间为十二或十三世纪,功能上可能相当于藏经阁,是以前放经文的地方。 参观巴公寺的时候,我们在草丛中无意发现了一只小蜥蜴。这只小蜥蜴颜色发灰,稍微带点金黄色,跟我们以前看到的有些不一样,跟周围的环境倒挺相配。要不是娟娟眼尖,我们也就错过了。

巴公寺的建筑造型

















巴公寺中央塔山墙的雕刻,不很清楚。




护城河、没有鼻子的大象及神牛雕刻



巴公寺小景、蜥蜴











漂亮的鸡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