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婆婆的咖喱面地址:槟城极乐寺阿依淡巴刹的河边jalan air itan

营业时间:每天早上7:30至中午13时左右

美食:咖喱面

此美食由槟城本地人推荐。据说这两个老婆婆是姐妹,在这里卖咖喱面已经60多年了,时光衰老了她们的容颜,却没有改变咖喱面的味道。

以下是来自《光华日报》的报道,你们感受一下:

来到档口前,你会看见两个年龄将近80岁的婆婆蹲坐在地上,身边被米粉、面条、咖哩汤、椰浆等食物材料团团围著,还有一些材料放在挑箩中,乍看之下,就像小女孩在玩家家酒。

来吃婆婆的咖哩面,除了必吃那饶富特色的辣椒鱿鱼之外,也是吃旧日风味,60年来的历史味道。

这档咖哩面是由姐妹花林桂香(78岁)及林桂来(76岁)共同经营,她们就住在巴刹附近的甘榜比桑(甘榜 = 村子)。姐妹俩在十多岁时就跟著母亲一起卖咖哩面,母亲逝世后,她俩就接手档口,直卖到头发花白。大概因为婆婆具有泰裔血统的关系,她们的咖哩面也“顺理成章”地被归类“暹罗血统”。

林桂香说,她们的母亲是在日据时期就在阿依淡巴刹卖咖哩面和米粉面,直至今日,即使人事几番新,她们的菜单材料却是60年不变,卖的还是母亲时期的味道,一样的炒米粉、咖哩汤、辣椒酱,用的是独具特色的辣椒炒鱿鱼,不见鲜蛳蚶。

多年来,姐妹俩每天凌晨四点多天未亮就起床炒米粉面、煮辣椒鱿鱼、熬咖哩汤,到了六七点,就将熬好的咖哩汤,还有面条、豆干和鱿鱼等,以扁担肩挑到亚依淡桥头卖。

【食客多要耐心等】

这档咖哩面是绝对的自助式,想吃嘛,还得劳驾客官你亲自走到婆婆的前面点单,然后耐心等候,甚至得委屈客官你稍微弯腰,接过婆婆递来的面碗,等婆婆找赎后,再到附近找个位子坐下。

有时等候的客人太多,有人等累了,也不介意就坐在档前的小凳子上继续等。档口简陋,服务欠奉,但愿意光顾的客人还真不少。单单是米粉,她们一天就可以用上12至15公斤,周日或公共假期,甚至还要耗上比平日多一倍以上的份量。

基本上,除了新春期间休息3天之外,婆婆的咖哩面每周营业7天,如果你遇上她们休息了,那也只能说──实在是太不巧了!

【街坊光顾几十年 耐心等婆婆煮面】

来光顾婆婆的咖哩面的多是附近街坊,许多人吃了婆婆的咖哩面几十年,可说是从小吃到大,两个婆婆一边抓面、浇咖哩汤、找赎,还一边和客人聊天:“哦,孩子这么大了,几个月啦……只要两片(鱿鱼)哦?米粉要少一点?……你要辣一点的……”

【没有蛳蚶、辣椒酱和椰浆分开】

小小一碗的咖哩面凭甚么能耐售卖超过一甲子,食客吃了又吃也不厌倦?我想婆婆将咖哩汤、辣椒酱和椰浆分开放,没有蛳蚶,以辣椒炒过的鱿鱼代替,是这档咖哩面的最大特色。

切成小片的鱿鱼用辣椒炒过后,入味得来不会太辣,入口柔软不失弹性,酱汁微辣带咸,鲜美出味。放一汤匙的酱汁在咖哩汤中,犹如将鱿鱼片化解于整碗咖哩面中,闻著飘来的辣椒鱿鱼芬香,面未入口,唾液已口中在蠢动,馋瘾就悄悄伏在喉头。

每个人的口味各有所好,你爱吃辣,大可就叫婆婆多放两汤匙辣椒;若不爱猪血,就著婆婆免放了;唯独这鱿鱼,可切莫切莫错过它!

【行动不便,材料托人买】

岁月不饶人,将近耄耋之年的两个婆婆,行动已不方便了,扁担也更挑不动了,只好另找人在档口帮忙,还请人帮忙将材料从家里用脚车搬过来。就连米粉、面条、辣椒及鱿鱼等材料,也得托人从巴刹买回来。

炭炉里火势甚旺,她们的身体也差那么一点就碰著汤锅,问她们不热吗?回答说“都习惯了”,反而是自路边的树被砍掉后,太阳当头晒,她们才觉得热。

再问婆婆,为甚么要用炭火?难道熬出来的咖哩汤比较香?林桂来只管抿嘴微笑,林桂香则嘿嘿笑,两姐妹对望一番后,林桂香才羞涩地开口:“我们不会用煤气炉嘛!”

原来如此!

两个老婆婆配合默契,动作娴熟,煮面时的神情异常专注。

两个老婆婆配合默契,动作娴熟,煮面时的神情异常专注。

她们的生活就在这么一方小天地里,又煮进了这碗浓浓的咖喱面里。

老婆婆说的闽南话,一开始我们听不懂,只能让旁边的小哥哥帮忙“翻译”

老婆婆说的闽南话,一开始我们听不懂,只能让旁边的小哥哥帮忙“翻译”

这碗浓浓的、妈妈的味道咖喱面,推荐每个去槟城的人都去品尝一番,毕竟老婆婆年事已高,妈妈的味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在了。

吃完咖喱面要买个椰子解解渴,这个椰子品种皮厚肉硬很明显就是我们的海南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