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府—香炉山景区,是初拟建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时的I级景区,面积18.5 平方公里,其主要地质遗迹景点有:青蛙山、双龙洞、三十六湾、悟空听经、八戒受牒、十里画廊、情人幽会、狮子崖、一柱香、揽月古道、祝云茅庵、得胜门、一石八景、香炉峰、古炮台、天弹待发、一线天、珊瑚化石、伏兵壕、断头台、东方维纳斯、仙人洞、百步云梯、长寿瀑、天生桥、清流潭等。其间岩溶异常发育,形态奇特多样,有溶洞、溶丘、溶峰、一线天、天生桥、石林、孤峰、石柱、天坑、漏斗、瀑布等,在香炉山一带则以衰老的峰林、孤峰、石柱等地貌为主,由于岩石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在物理风化的作用下形成似人、似物的不同形态,栩栩如生,是一组巧夺天工的天然石雕群。这里的地质遗迹景观尤以悬崖绝壁、溶洞、天生桥、瀑布为绝,国家级地质遗迹有天生桥、十里画廊。

天生桥:又名送仙桥,位于涟邵盆地车田江向斜东翼茅口组灰岩中,由千百年来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重力崩落作用而形成,是我国目前在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区中所发现的唯一一座双曲三孔自生桥。它的造型极为独特,气势十分雄伟。在桥南,为一座单孔桥,高40米,跨度10米,人称“内仙桥”。过小溪,稍偏北,则又可见一座双孔桥,高50米,跨度30米,人称“外仙桥”。内、外两座仙桥相连一体,则构成一座完整的妙趣天然的三孔立交桥,桥下有小溪流过,桥旁4座小石峰,又恰似四个桥墩。人游于此,但见桥上白云悠悠,桥下溪水如琴,桥头林木繁茂,林中鸟语啾啾,恍如人间仙境。在桥的南面,又有仙人府溶洞。这里高峰耸翠,危崖挺秀,洞门顶数块钟乳石悬挂,形态各异。进入乃是一高60米,长100余米的大厅,人称“聚仙厅”,可容纳上千人休息。洞内凉风习习,有一小溪却是暗河,自中流向于外,形成一高30米的瀑布飞流而下,直泻到一形似美龟的巨石面上,飞溅起万点珠玉。而厅顶上钟乳石构成的图纹瑰丽,宛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风姿绰约,飘然欲下。洞内左右又有两个支洞,右洞深30余米,左洞深2000余米,迂回曲折,金光闪闪,银光烁烁,真是造物神奇。如是则知,在天生桥尚未形成之前,地下河流管流径位置,包括仙人洞及桥下小溪河床位置,乃由于地下河管道经过地下水径流的长期冲刷,对管道顶、壁的长期溶蚀作用,使管道不断加高加宽,乃形成了溶洞,而溶洞顶部的近水平岩层及垂直管道的裂隙发育,使顶部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落,后被流水带走,如此,经千百年过去后,由于拱桥分布的地下河管道形成的溶洞靠地表很近,裂隙发育的部位,岩块全部崩落被流水冲走,而裂隙不发育的部位,岩块残留于管道之顶上及两侧,就缓缓形成了现今的双曲三孔桥。此桥为国内一座典型的碳酸盐岩溶地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