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龟岗社区】

先听姐细说一下东山的历史。

广州人向称丘陵为“岗”、主岗为“山”,所谓的“东山”根本就没有山,之所以叫“东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现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总镇两广的内官太监韦眷于广州城东部(今署前路,即东百对面、原1号车总站的那块小小广场的位置上)建永泰寺,后亦称东山寺。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东山寺,“东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渐次将寺四邻成片的岗台地区泛称东山,大概始于清初。及至清末民初,这片岗台地开发成街村,侨房成批涌现,民俗习称寺四邻的街区为“东山”一直相沿未改。民国20年(1931),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解放后东山区公所为人民政府接管,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2005年5月并入越秀区。

至今五羊新城一带的“寺贝通津”、“寺右一马路”等名称,所指的“寺”就是这个东山寺。由于旧东山位于广州城东,地势较高,地广人稀,在20世纪初,国外基督教选此地为传教基地。教会早期开辟的一些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广州有俗谚为证:“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有钱住西关,有势住东山,没钱没势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可见昔日东山洋楼有“几巴痹”。

东山原是广州的老城区,以前仅指中山一路附近,八十年代以后包括了德政路以南水荫路以东的大片区域,现在“东山区”没有了,不见了

寺右村、寺贝底、寺贝通津等村名、地名都与东山寺有关,大概的意思就是寺后边一带的村和路

津”是码头的意思,以前特指珠江旁的码头,不少在江边的小路都被冠以“通津”的名字。“寺”是指东山寺,“贝”就是“背”,根据广州市地名志的解释是:东山庙背后,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连起来的意思是“东山寺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这儿一直往前走即可走到瓦窑街和新河浦

龟岗的“东山肉菜市场”前面整修过的楼和道路,往前走有曾经著名的“东山酒家”

旧东山的发源地,“东山寺”原址,现在全无踪影……东百,老字店

“庙前直街”说明这里确实有座庙

这个丫型路口的左侧通往东山教堂和寺贝通律,右侧是一堆的名校和恤孤院路等旧洋楼扎堆的地方

广州市第七中学校园内建筑

七中侧门,一个三叉小路口,很漂亮的一景

东方红幼儿园外墙

碰到有“东山少爷”准备迎亲,好日子呢

这对母女从姐身边飘过时还没意识到她们服饰的另类,赶紧从后面追拍了一张

这栋房子像被战火烟熏过似的……

不知不觉就快走到五羊新城了,这红条幅上的“*你洗黑钱……”方向就是五羊新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