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出行方便的自驾,但抵达武乡已经是下午,只有一个下午+晚上供我们游玩,所以安排好住宿后,就近来世游园,也就是武乡八路军文化园。
----------
游园途中,一直有身穿八路军服装的导游随行介绍,可惜,她比较害羞,没有拍到玉照。*v*
先大概普及一下景区的百度资料,介绍上毕竟度娘比较靠谱一些。%>_<%
-------------
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城太行西街,背靠凤凰山,东临马牧河,是在抗日战争和民族革命战争的背景下,依靠太行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通过物化八路军文化,用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大量仿制的生活用品,生动地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在太行山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游客可以亲临其境,亲身体验八路军当年战斗、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及与当地民众鱼水情深的艰苦奋斗精神。
(PS:当天我们没有穿上八路军服装,后头想想挺遗憾的。园内很多游客都穿着八路军服装,背着小水壶,走路都很拉风~%>_<%)
园内设有八路村、军艺社、抗战雕塑等主题景观和情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等精彩演艺,以及水、陆、空多种拓展项目。我们的路线基本吃从左到右进行。

武乡午后的阳光特别充足,抬头就是澄碧的天空,一丝云都没有,温度刚好,带着微风,很舒适~

文化园门口处,每天都会有大旗表演。这座“八”字形雕塑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它以当年百万大军和老百姓手握枪杆奋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为创意主题,以八路军八年抗战的“八”字为形象素材创作而成。

在入园口,碰到一个穿着军装、拉着马匹的老大爷,很多游客争先恐后去合照。图为老大爷好不容易空闲下来,在整理马背上的装饰,安抚它的情绪~

文化园大门口有很多抗战主题的建筑~


一入园就能看到红旗飘飘的胜利坛~

园内的小桥流水~

据导游介绍,红色风车田是冬季园内一景,白雪遍地的红色海洋,给园子增添喜庆的同事,还有些小童趣~

身穿八路军服装的导游小分队,感觉萌萌哒~O(∩_∩)O~


电视雕塑里,《永不消失的电波》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入园第一站,进入八路村。八路村村落建筑俯瞰时,呈现的是“路”字型,包括了八路军工商贸易区(银行、粮站、政治交通局、贸易行、磨坊、榨油坊、编织坊、茶馆、饭铺、豆腐坊、供销社)、八路军宣传教育区(抗大分校、普通教育、剧社、识字班、电影队)、后勤保障区(兵工厂、被服厂、卫生院)、抗战英模区、八路村客栈。
PS:对的,我们住的客栈就是在村里。(*^__^*)

紧闭的木质大门,传递这厚重的年代感。


进入八路村ing~

进“村”后,遇到了准备去表演节目的演员们。大红大绿的衣服和土灰色的建筑,形成的反差挺耐人寻味的。

靠墙的木质小摊子是卖东西的,不过当时不是旺季,小摊位闲置了下来。

八路村的建筑都是仿古建筑,模拟建造了抗战时期的样子。看着画面,有没有慢慢年代剧的即视感。

一“茶”,让我想起了龙门客栈~

土灰的高楼,节庆的灯笼还高高悬挂着。

村子里的路灯都是这样仿古的煤油灯,晚上不算太亮,走夜路时总想做个打更人,喊一嗓子:“天干物燥,小心火烛”~(*^__^*)

土灰的高楼,节庆的灯笼还高高悬挂着。

好吧,拍这张纯粹是喜欢灯的造型……⊙﹏⊙

从另一个小门看村子,远处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稀可见。

“供销社”和“茶馆”隔道相望。

“供销社”门口色彩缤纷的风车,有一刹那穿越的感觉。

走进“茶馆”,墙上挂着民国时期的人物画像,典型的老上海画报风格,是我蛮喜欢的画风。O(∩_∩)O~

“茶馆”内的陈设依旧有些民国老上海的感觉。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八路村内部算是很典型的北方建筑,四通八达东南西北很明确,道路宽阔笔直。


“编织坊”,负责给抗战前线准备衣服物料。

“编织坊”外的绞线机,作为中国人我深深自责一下,因为一看到这个,我首先想起来的是《睡美人》o(╯□╰)o

老乡老乡,家里可有余粮?

风化成化石的南瓜?NO,是石头啦~

壁画前的石磨

四四方方的大宅子

房屋缝隙看到的蓝天,格外蓝~

“救国会”

逛饿了,去八路军食堂补补餐,倒是被墙上的标语吸引住了。



好了,八路村逛完了~出了村子往前走,就是郁郁葱葱的大道,直走到了素质拓展区。

素质拓展区的吊环。

军艺社内的画廊,悬挂着反映抗战生活的名画。

画廊上的骏马图。

画廊上的油画《织草鞋八路》


互动展览区内的挂画。反应的内容一目了然,战争中遭遇厄难的老百姓。

抗日先烈照片。

悬挂的旧时水壶

摆放陈列的旧式水壶、煤油灯和书籍

拆卸的收音机,内部零件清晰可见

簿子、煤油灯、收音机

煤油灯、老式摇杆电话

厚实的老式电报机

记录历史事件的石刻。PS:可惜离得太远,看不清上面的字。⊙﹏⊙



远处从水面飞驰而过的游艇。

澄碧的水面,风一水,荡起涟涟波纹,看着就赏心悦目。O(∩_∩)~

夕阳西下,彩排即将开始。

依山傍水、就地取材搭建的演出场景

依山傍水、就地取材搭建的演出场景,右侧是浓缩版“王家峪”。

就地取材搭建的土房子。

左侧的五角星,会在夜晚演出时,冉冉升起哦~

浓缩版的王家峪。

炮楼~

从村子里赶过来排练的村民。《太行山》实景剧除了主角外,其他均是当地的老百姓。

参与群演的村民。对他们来说,演出一方面增加了收入,一方面,没有主角的剧情压力,演出成了他们邻里相聚问候的消遣。

参与群演的村民阿姨,我说拍个照吧,她对着镜头来了灿烂一笑。

等戏的群众演员。

等戏的群演就是窗户,审查着装~

排队签名的群众演员。

群演候场中~

每一次的彩排,都是一次浩大的演出,每一平凡的个体,等待一个绚丽演出的夜晚。

夜晚还没到来,排练还没开始,我们趁着相机有电,自娱自乐一番。冲吧,向着美好的明天~
——————
哦,确实是美好的明天,因为我们下一站,进军风光绮丽的大自然~
下一站,板山见~~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