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车的地方就是上图里民权路上靠近7-11的那个P。这里离北区游客中心不远,大家可以去拿些手册再开始游览。我是想去来着,可惜路痴到了一定境界,木有找到,所以干脆直接上路了。

先向北去了城隍庙和天后宫,从天后宫出来后向西走到新祖宫,接着向南进到老街区(埔头街、瑶林街、半边井),继续向南到十宜楼,顺便去买中山路71号的阿振肉包,然后向西去龙山寺和摸乳巷,然后向东南方向去金门馆和地藏王菩萨庙,最后到达鹿港东南部的文祠武庙。我的鹿港小镇暴走路线大致如此。

大陆人对鹿港的了解大多来自罗大佑的那首《鹿港小镇》: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

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想当年我离家时她已十八

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

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告诉我的爹娘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

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

岁月掩不住爹娘纯朴的笑容

梦中的姑娘依然长发盈空

再度我唱起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

归不得的家园鹿港的小镇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保用

世世代代传香火

罗大佑创作这首歌的1982年,台湾的经济正快速腾飞,许多农村和乡镇的年轻人涌入台北寻找机会,这和当下的大陆何其相似。农民工背离土地进城打工,年轻人怀揣一颗寻梦的心漂泊在北上广。在那更先进的抑或说被资本重塑得更彻底的大城市中,异乡人在努力融入其中或被迫同化时,或许心中有块地方,留存着家乡这块净土。然而家乡又如何躲得过这不可逆转的经济浪潮,留存在异乡人心中的,不过是某个久远的印象。这就是罗大佑歌中描述的故事,是台湾的也是大陆的,是发展必然带来的阵痛。

据说罗大佑创作这首歌是机缘巧合,某天他和一个来自鹿港、在台北打拼的洗车小伙交谈,才有了这首《鹿港小镇》。可非常巧的是,如果要选一个地方代表台湾过去的文化,可能鹿港就是最佳选择。荷兰殖民时代,由这里的港口大量输出鹿皮,因而得名鹿港。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音:猛霞)“之说,是指在近代,台湾最繁盛的地方就是府城台南、鹿港以及台北万华(旧称艋舺)。鹿港是台湾的民间信仰之乡。小小一个鹿港镇里,大大小小的寺庙有上百个。这些寺庙中有官庙(官方营建的寺庙,每年由政府出面举办祭祀活动)、私家的宗祠、乡祠(由大陆同一地区渡海来台的人共同修建的宗庙)、以及民间集资修造的供奉各类神佛的寺庙。在这里随处可见提着香去拜的人,而且并非都是老年人,求姻缘求考试顺利的年轻人亦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