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到雷山县城也纯属巧合。本来计划行程就是游览西江、郎德、南花等几个主要苗寨,阴差阳错之下二月二十一日误到了雷山县城。既来之,则玩之,顺道就把县城逛了一遍。雷山县城所在地叫丹江镇。这也算是个老镇,说起来它的历史可追朔很远,但真正让它成为黔地重镇的应算是清朝。清政府当时为安定边地对付苗民,曾在此设立丹江厅,所以丹江镇成为了统辖一方的重镇。由此经民国直到建国后,丹江镇一直是雷山的政府所在地。近十年随着旅游热、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旅游业的兴起,这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部落、长期沉寂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民族县终于迎来了它的生机。以州政府牵头,先是以大力开发西江千户苗寨为重头,紧随其后的是郎德、南花、季刀等一系列村寨,继而是大力打造雷公山森林公园休闲游。与此同时,彻底改造丹江镇,重建新县城,这也应该算是雷山县政府最大的手笔。

我们这次到丹江镇就领教了这个大手笔。我们随车进入县城,看到现在的县城已泾渭分明的分为新旧两部分,旧的部分不用多说,就是略加整修的老丹江镇,而新县城则一切都是新建的:新街道、新楼房、新广场、新公园,连古老的河水似乎都是新注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新城就是围绕着河水展开的。我们站在河水上新建的交通桥望去,两座大水车紧靠新建的滨河广场立在水中,分外醒目。广场上另建有代表着苗族文化的风雨桥、大铜鼓、芦笙广场等,连灯饰都是牛角造型。沿着新修的滨河观景道步去,只见河水呈梯级筑着水坝,一直延续到新建的彩虹风雨桥。桥对过是雷山县新建的最大的广场,"中国苗族文化之乡"的大石碑就横卧在入口处。广场之大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小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具有象征意义的立柱不少,有意思的是这里也挖掘了一条金水河似的小水沟。我们意外发现广场绿化带竟然还开着二月梅,这给空旷冷静的广场添了点生气。最靠近新城的制高点是紧挨河水边的那座叫马家屯的小山,也不知为何这座小山叫做这个名字。更奇怪的是,从山下河边一直到山上小径见到的全都是年轻或年老的遛鸟人,所遇之人都是人手一鸟笼好不悠闲自在,羡煞旁人。山上修有小庙和观景亭,我们登上去俯瞰全景,只见新城旧镇、近水远山尽收眼底,至此才发觉雷山县城原来还是颇有特色的。其特色集中在两点:一个是山水一体。新老县城周边是群山环抱,清澈碧绿的河水蜿蜒从城中心穿过,整体上形成了一个类似太极形状的山水之城;另一个就是民族特色。整个城区楼房以不超过六层的小楼为主,中心城区少高层建筑,尤其是新建的政府单位办公楼街和东信商贸街,全是一色仿苗式建筑风格,既实用又美观。

雷山县城-丹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