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在黔东南自治州的东南角,是个三省交界之地,东去是湖南,南下则是广西,算是黔地的一个桥头堡,所以它是"黔东咽喉"。但是这个三省要冲有个要害:离哪个城市都不近。西去贵阳三百多公里,南下桂林也近三百公里,东到长沙则超过五百公里,连最近的凯里也有二百五十公里,因而以前知道此地的人不多。现在随着原生态旅游的兴起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来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黎平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这在黔地山区属普遍现象,不足为道,当然至少可以说明黎平的地貌特点,而这种地形又往往是山青水秀,植被茂盛。黎平确实如此。有名的山水景点就有什么天生桥、八舟河、太平山等。黎平的另一个说法是它号称"侗都"。原因是它是八百里侗疆中侗族人数最多的县,拥有全国最多的侗寨,连那个象征侗寨的鼓楼也占了全国鼓楼的一多半。还有它是侗戏、侗歌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侗族文化中心。更重要的是,侗族崇拜的萨神也是诞生并升天于此。当然还可以例举很多理由甚至还有它宣称的一系列吉尼斯世界纪录来佐证。总之号称不是评比,只是傲视同类而已。倒是说明一点,黎平的侗寨最多最好,游侗寨不可不来黎平。可能因为如此,现在黎平已被国家宣布为"黎平侗乡重点风景名胜区"。

有这么多诱人的宣传,我们的黔东南之行不可不安排黎平,并把它放在我们最后一站,从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这里游览了三天,我们先后在这里逛了肇兴千户侗寨、堂安侗寨及梯田、德风古镇等景区。黎平的侗寨的确多,也很有特点。既有以规模庞大著名的全国最大的千户侗寨,又有以气势磅礴的巧夺天工般梯田出名的堂安侗寨;既有最具代表性的风雨桥,又有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还有黄岗侗寨最具特点的侗族大歌。当地侗寨无不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自不必言。除了侗寨,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就算黎平县城所在的德风古镇了。

德风镇不仅是黎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中心,而且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古镇。明代开始,当局为平定边地,镇压蛮民,在这里开卫建府,建镇筑城。历史上此地战火不断,征战不息,古镇也曾几经炮火摧残,又几度浴火重生。尽管如此,古镇还是遗存下不少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如依然挺立的东南城门洞的古城墙,仍然残存的何公祠、南泉山寺、西佛崖、十万坪古战场等古迹,依旧保留的二郎坡、马家巷、双井街明清时期的古民宅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也最能代表古镇历史的就是至今风釆不减当年的翘街古建筑群。

翘街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古镇,据说从前的黎平几百年就这么一条古街。走进翘街,站在街口一眼望去,整条街道就形似一条中间平直两头向上翘起的扁担。从上而下,经过中间平坦笔直的街道再往上去,密密匝匝全布满了明显带着明淸时期风格的青瓦古墙的古建筑群,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一排排飞檐翘角的防火墙,从街道两边分开。面街处多是商铺:这边商行,对面票号;刚过绸缎店,又见茶叶店;左边是裁缝铺,右边开中药铺。真可谓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湖广会馆、福音堂、九如堂等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也分布其间,行走街上,似乎还能感受得到它当年的繁华。想当年这里毕竟是三省交汇的商埠重镇,山下的清水江又能够下洞庭,通四海,传说当时也是商贾云集,巿场繁荣,否则就没有"黎平山珍,芳香千里"的古人之说了。现在翘街的大部分建筑显然已经过重修,能否重修当年繁华旧梦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看到那个胡荣顺商号旧宅门口醒目地挂着"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匾额,还有不少店铺也挂着类似红军机构驻地或住过的牌子,甚至位于街口处那宽阔空地也叫做红军广场,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那次在中共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黎平会议。当年红军长征三次经过黎平,在这里召开的会议为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不亚于遵议会议。看来开会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开会了,心系山水,我们还得抓紧赶路。

来道黎平

黎平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