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沙老城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最早,在维斯瓦河边的小渔村里住着华尔、莎娃两兄妹,也有记载表示他们是情侣。两兄妹过着捕鱼、织布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傍晚,两人会依靠在湖边唱唱歌聊聊天,生活颇有乐趣。但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维斯瓦河的水没有了以往的清澈,风浪差点把捕鱼的华尔拖入了水中,华尔拼尽全力回到岸边,回头一看,从水里跃出一只体型庞大、面目可憎的怪物。怪物很快消失在水面,但从此,村庄再也没了安宁,水怪白天躲在水下,一旦有渔船出现,就游过去将其撞翻,随后把渔民拖入水底吃掉。由于当地基本靠捕鱼生活,水怪一来,断绝人们的活路,村民们不堪苦难,纷纷逃离。但华尔和许多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渔民离开了水域就好像农民没有田地、猎人没有森林。华尔和莎娃找来了刀和盾,他们要与水怪决一死战。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经历了数百回合的交锋仍不分胜负。由于是在水里,华尔和莎娃体力透支已经有些招架不住,水怪确越来越凶狠嚣张,它一个飞跃,从半空中瞅准莎娃,就要将其吞食。就在这紧要关头,水里冲出一个影子,将水怪撞出数米之远。夕阳下,一条美人鱼的身影威武且坚毅!金色的鱼鳞闪闪发光,只见她左手握剑、右手持盾,水怪狰狞着张开血盆大口,美人鱼一个剑影,砍下了怪物的头颅,解救了华尔、莎娃和整个村庄。

为了纪念他们,后来人们就取华尔和莎娃的名字之首,将该城定位华沙,而美人鱼则成了华沙的保护神。在现在的老城区中心还可以见到美人鱼的雕像,不像丹麦安徒生笔下那条温柔美丽的美人鱼,波兰美人鱼如同一女战神,威武屹立在城中心。波兰许多雕像都融入了悲壮和抗争的精神,这也是因为波兰的苦难历史所造成的,人们总生活在斗争与反抗的生活中,艺术家在这种氛围下,作品自然难有浪漫情怀。看过波兰电影《钢琴师》的人应该都会为男主角施皮尔曼最后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所流泪,曲子里流露出对面前德国军官又恨又怕,既为对方的恶行而愤怒却又渴望保住自己性命这种复杂的情绪。这部杰出的电影同样也体现了波兰人民的血泪史。

美人鱼雕像的原型是独立女英雄什塔海尔斯卡,可以说,她代表了波兰人民不屈不饶保家卫国的精神,与中国人民有着非常相同的精神。希特勒占领波兰后,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美人鱼雕像藏了起来,这才保护雕像没被德国人破坏。正如波兰人常说的,法西斯可以摧毁我们的肉体,但他们消灭不了我们不屈的美人鱼精神。

在老城区内,除了美人鱼雕像外,还可见一座戴钢盔握冲锋枪的少年雕像。在华沙战役中,有许多少年也参与到保卫国土的战斗中,这位名为安特克.罗兹皮拉的13岁少年英雄在一次任务中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人们修建了这座雕像。雕像中的孩子坚毅却又满怀憧憬,他昂着头遥望远方,是在想象战争结束后的幸福生活吗?

二战结束后,华沙几近废墟,有西方激进分子曾妄称,华沙已败落,将难以恢复。1950年,为了展现波兰人民的浴火重生的精神,政府决定修复老城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几乎所有的市民都投入到这场工程中,华沙市成立了100多个图片资料收集处,人们翻箱倒柜,将老城旧照片等资料通通交到收集处,实在没有图片的就靠老人们的回忆,绘画出来。就这样,工人们、商人们、学生们,纷纷发挥自身优势,有钱捐钱有力出力。

华沙古城奇迹般地重建而成,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修建后的古城,忠于历史原貌,修复效果极佳,充分体现了波兰人民保留传统文化的精神,值得钦佩。(部分原始素材来自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武官王忠、波兰人ULIEKE)

老城区是华沙的灵魂所在,这里有波兰的皇宫和华沙最有名的一所教堂—圣十字教堂,许多去波兰旅游的人一定会到这里来看看。19世纪初,波兰被侵略时,肖邦被迫逃往巴黎,在异国他乡的逃亡生活中,肖邦无时不刻不思念着祖国亲人,在整整十八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思乡的曲子。三十九岁那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临终前,他握着姐姐的手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来,肖邦的心脏被波兰政府安葬在圣十字教堂内,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此处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钢琴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