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正好到泉州办点事,返程时间尚早,就拟从G324国道向西岔进来,到“小坝村 ”看看油菜花。由于是临时决定,也就没有制定详细的攻略,也没携带相机,仅凭以前的印象,看到一个岔路口,车子方向盘一转,估摸着也差不多就将车车开了进去,顺而便之的就过来看看咯。
一路稀稀疏疏貌似也有些油菜花,也就没在意,肿么开着开着误打误撞的来到了“樟脚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古民居“彩色石头屋”。
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即1799年,距今已有214年的历史。
一堵堵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许多人家,紧挨屋后便是一堵石砌大岸,岸上的人家就高踞于下方人家的屋顶上。
同一幢房子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这里有些人家,窄窄的巷道上常常还要盖上石板或铺上屋盖,这巷道变成地道了。一家一家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石砌到顶,也有上面部分垒土坯的。
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而小,都是从防盗方面考虑的。同一幢房里,却一定要在前房后房之间留一道哪怕只是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为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古民居中最为堂皇,最具特色的应数“瑞峰楼”。
“瑞峰楼”位居村子高处,这幢两层楼房全是用乱石块砌成的,整幢楼房三面全石到顶,只在二楼正面墙上留三个小窗,也是因为防匪的原因。大门构筑精美,由精雕的辉绿岩方块石垒成拱形的大门。门楣上是雕有“瑞峰”字样的匾额,落款为“清嘉庆四年乙未中秋”字样。“瑞峰楼”底部墙宽一米,二层最窄处也有70多厘米。楼内两边上下各三个房间,后边是小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四周围以栏杆,这个天井供楼内各房间的通风采光。这种构造,与闽西的土楼有点相似。
樟脚古民居 共有大小不一的数十座,大量建于清代,现仍有住人。
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
樟脚村如今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写生村、油画村、摄影村了,每年来此采风的画家、摄影师不计其数,甚至于还有些人建设了“摄影基地”。
虽然大量的内行人、外行人,搞艺术的和伪艺术的人纷至沓来,但这并未给这座古村带来啥啥冲击和影响,反之乡亲们仍然神闲气定的传承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平静、自然、古朴,与世无争。这些都是这座古老村寨的个性与标致。
由于没带“单反”,下车之后原本只想随便走走,最终还是忍不住技痒,抓出手机咔嚓嚓的也拍上了。
樟脚村的“彩色石头屋”或大或小,建筑形制规格几乎无章可循,全是因势利导,就地取材,杂乱的彩色石头在雨天更显斑驳炫丽。但估计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古屋大多数无人居住,有些已经轰然倒塌,风光不再。
村子很静,没什么人,顺着小径里到处溜达,偶尔会遇见几位在一起闲聊的老阿婆,发现她们都特爱披戴红色的头巾,这在色调灰暗的村子里,简直就是一个靓点,上镜也很好看。
樟脚村与许许多多的古村镇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即“传承和发展”,村子里新盖的房子,已经完全没了传统的韵味,挤在老宅的外围,简直大煞风景。想拍古村全景的照片,总是有一些不三不四的新房子,会挤进画面,躲都躲不掉。还有就是电线乱拉,横七竖八,拍进照片极其破坏美感。
樟脚村非常干净,让俺这样十分挑剔的人都无话可说。看到两滩人马在翻修老宅的屋顶,难道他们还会继续在里面居住麽?
偶遇一群从泉州过来的“文化人”,误以为我们是本地的,向我们打探村里的祠堂,俺用手向上指了指,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