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布施度”指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财力去济度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的要求,为他人造福积智并使自己不断积累功德以求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缅甸是信奉南传佛教为主的国家,那里的民众通常用施与僧人食物和财物的方式进行布施修行,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日天刚亮,就会看到很多身着暗红袈裟的僧侣抱着饭钵走出寺门,穿行于大街小巷化缘,而在马哈根达扬僧院里,我则看到了大规模的布施场面。
马哈根达扬僧院位于曼德勒郊区的阿布拉马拉古镇,这座僧院虽然只有五十来年的历史,但修行的僧人数量接近一千,是缅甸最大的僧院之一,而吸引我们和其他好奇的游客来到这里的,是那一千多僧侣集体用餐的壮观场面, 只是我还差点错过了。
因为我铁了心做一次偷懒的旅行,这次缅甸之行的全部行程都是蔷薇窗同学制定的,之前她专研攻略的时候不管就任何问题征求我的意见,我都不假思索一律回答“行”,对于到缅甸后要去哪里去干啥,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我们只好兵分两路,她和肥肥安自告奋勇去解决从曼德勒到蒲甘的机票问题,让我带着吴总夫妇去“看和尚吃饭”。我好容易让一句英语都不会的开着近乎于货车的“出租车”司机把我们带到了阿布拉马拉,司机把车停在乌本桥附近湖边一棵大榕树下, 做手势示意我们到了。 到了? 然后我们该往哪里走啊?我这才想起来我根本没问过蔷薇窗看“和尚吃饭”的景点的名称!我想和尚终归在庙里吧,于是朝着一大片佛塔走去,可那阳光下白花花的塔林里静得几乎连鸟叫都没有,别说人影了,看来没找对地方。塔林外面只有几个小学生,听不懂英语,就算听得懂英语,我也不能直接问人家“和尚在哪里吃饭”吧,这谁能听得明白怎么回事啊!传说中的开饭时间十点已经过掉了,当时心里那个急啊! 然后我看到塔林对面有个大院子,心里想这么多和尚集体住一起,总得有个院子吧,说不定就是这里了。于是就往院子里走,陆陆续续看到很多年轻的僧侣在洗衣服、扫地、玩笑,心里琢磨着地方似乎是对了,但人家吃饭时间恐怕已经过了吧, 不想又过一阵,一些小和尚抱着大饭钵走出了僧舍, 哈,看来我们还是赶上了!

先看到一个小和尚, 怀里大大的饭钵跟他小小的身躯的对比如此好玩,让我忍不住问他可不可以拍照,小和尚很随和地答应了。 看着这小和尚淡定的表情,那微微侧着的头和脚位手位,我严重怀疑这孩子入僧院之前去学过芭蕾舞啊!

这一排小和尚是不是“学前班”的啊, 总之感觉是还没转正的, 僧袍的颜色都跟别人不一样。

打头一个小和尚生得眉清目秀的,见到镜头,甜甜地笑了起来,眼神单纯而聪慧。

某个小和尚年纪太小,衣服穿得不对,被师傅喝出队伍,整理好衣裤之后才可抱着饭钵重新入队。看来做僧侣跟军人一样,对衣冠整齐也是有要求的。

食堂的入口处站着大群老百姓,给每一个经过的和尚们递上米饭蔬菜汤羹点心等食物。 你看这老奶奶,脸上浮现着尊贵而慈祥的微笑, 似乎十分满足。

这位大姐更是笑得跟一朵花似的。

布施的队伍中两个眉目清秀的少女,她们脸上那样真诚而单纯的笑容,让人觉得施与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快乐的事情啊!

连这么小的小妹妹也加入了布施的行列。


这是小和尚们在宿舍门口养的两只小猫,楚楚可怜的。


马哈根达扬僧院对面有一片佛塔,看上去比较新, 我的朋友蔷薇窗要是来了,一定不太感兴趣,她只喜欢老建筑。但我还是喜欢这些塔,它们不象国内现在那些仿古建筑是为了圈起来收门票而出现的,它们之所以立在这里,是信仰的需要与心灵的寄托。它们的确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但它们所传达的意义与那些一千多年前的古塔没有什么不同。何况,从造型上看,它们也相当赏心悦目,所以我喜欢。


修建这样的塔要花不少钱吧? 据说很多缅甸人一生节衣缩食就为攒钱盖一座佛塔。

这个应该是真正的古塔了,虽然有些颓败,却掩不住精美。

有僧侣在佛塔前晾晒僧袍

也有俗家百姓在塔林里晾晒花裙子红短裤。 在这里,信仰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