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的清晨和傍晚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这是专属于我的时间,没有了行程安排的束缚,我可以自由自在的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触摸城市的脉搏,感受城市的呼吸,体验城市特有的味道。

吃罢早饭,又可以独自游荡了。在德国的这一段时间,天公好像不作美,每天必有一场雨,还没走出宾馆,外面又下起了雨滴。折回身,上楼拿把雨伞出发了。

我早饭后的约会对象是汉诺威大学,昨天坐车和吃晚饭的时候远远地看到高楼上的“大学”(Universität)几个字母,而且离宾馆也不算太远。撑把伞,漫步在小雨中的街道,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内心的浮躁与不安,随性地走哪儿是哪儿,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欣赏着古老的现代的各式各样的建筑,感受着城市历经沧桑的厚重,捕捉着城市依然灵动的吉光片羽,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惬意吗!真想就一直这样走下去。

汉诺威大学(Universität Hannover)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更像一个大社区,看到教学楼,走过去就进入大学了。汉诺威大学,德国9大工业学校之一,全称为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始建于1831年,隶属于TU9(德国历史最为悠久,具有最高声誉和最高教研水平的的9所理工大学联盟),是一所覆盖文、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是德国著名的公立大学。就学生人数而论,该校自1990年以来一直是下萨克森州最大的大学。由于伟大的数学家及哲学家莱布尼兹曾在德国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莱布尼兹诞辰360周年亟大学175年校庆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

这里大概是汉诺威大学的新校区,高耸的教学楼颇具现代范,顶楼的标志猜想大概是大学的校徽。

还没有到图书馆开馆的时间,门前已经有好多学生在排队等候了。大门一开,人们依次进入。这样排队等着进入图书馆的场景,在国内高校好像只有期末考试期间才能看到。国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据说哈佛大学凌晨4:30图书馆已经灯火通明了。

馆内有玻璃隔断的小房间,可以在这里喝杯咖啡放松一下。

没好意思进入图书馆内,隔着敞开的大门拍了一张照。

图书馆大楼,附近有一学生食堂。

也在维修的大楼,德国“打绷带”的建筑太多了。

一路之隔好像是汉诺威大学的老校区,红砖建筑连成一片。

路口的这座雕塑不知道是何许人也,无知的路过。

一路之隔的校区图书馆,明显大了许多。汉诺威大学的图书馆由两大部门组成,即大学图书馆和技术信息图书馆。前者主要面向理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学生,后者则是德国技术以及基础性学科专业性中心图书馆。两者共有图书303万册,12800种期刊,其中83%的杂志是外国杂志。

古色古香的建筑,应该是古老的历史遗存。这些古老的建筑,就如一本本书,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和岁月的沧桑。精美的古建筑让我穿越到了中世纪那遥远的年代。透过玻璃窗向内张望是一排排的书柜,大概也是图书馆的一部分吧。

狮子和马是汉萨同盟的标志吗?

时钟不会永远凝聚在古老的那一刻,历史的长河会不断地前行。

汉诺威大学在1931、1963和2007年有三位学者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

汉诺威大学的主楼。镜头在雨中难免落上雨滴。

在美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吉祥物。这匹昂首奋蹄的骏马不知道是不是汉诺威大学的吉祥物?或是汉诺威大学对自己永不停息永远追求的一种激励?抑或体现着汉诺威大学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教育为永久的追求。

细雨滋润着小草,也缓释着我内心的压抑,仿佛麻醉剂一般,安慰着红尘中苦苦奔波的疲惫的灵魂。

绿色的草地上一条条通往八方的小路,这里也是一条条通往未来的路,谁又敢保证这里不会再出现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主楼内的一个厅,进入后发现几乎看不到手拿雨伞的,赶紧前门进后门出了。

主楼的背面。主楼建筑有着古典建筑的气质,透露着古典美。在二战时学校23幢楼中的5幢被炸弹完全摧毁,其他建筑也或多或少受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