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得胜堡,我们驱车前往宏赐堡。宏赐堡也是明长城中的一段,是大同镇重要关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大同镇城的安危。嘉靖、隆庆年间蒙古贵族多次率兵南下,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如今堡城砌砖早巳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巳成豁口状。

宏赐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可谓是明朝北御蒙古骑兵的最后一道有力屏障。此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大同的关节点,直接关系到大同镇城的安危。其东是镇川堡,北是得胜堡,西是镇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赐堡的军事地位最高,设参将。嘉靖、隆庆年间蒙古贵族多次率兵南下,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今堡城砌砖早巳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巳成豁口状。

站在村子里向四周眺望,连绵起伏的丘陵之上,是一段段残缺不齐的城墙,每个山坡上都有一个堡子,用以瞭望和传递军情。

村民告诉我们,宏赐堡见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现在的村民都是祖上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过来的。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这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跟这个村子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

从这些建筑来看,村子里当时还是有些生活条件不错的人家,不仅有着几间布局合理的房子,装饰装修上也没少下功夫

宏赐堡,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万历二年(1574)砖包,原名红寺儿堡,嘉靖年间建了边墙五堡后改名为宏赐。宏赐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 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

从宏赐堡向东,翻越一座方山,即可到镇川堡。方山也叫平山,或者西寺儿梁山,或者孤山。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40里。方山中的长城并不总是在山头高地之间徘徊,方山腹地也有跌宕起伏的地形,有一段长城一头栽入了地形复杂的峡谷之中,谷中还设有一处无名的关口,两侧的土岗上一边一个土台子。

宏赐堡东南10余里处有一山巅,名曰平山,四望五堡俱在目中,凡标号召传、合散呼斥,远近皆可毕见。其上建置一座小堡,名曰会远。会远的南面,方山的山鼻子上有一个大土包,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冯是北魏最有名的孝文帝的祖母,所以又称为“皇太后陵”,距今有1500多年了。

坟冢巨大,体量相当长安咸阳塬上的汉墓,附近还有一座皇陵。孝文帝为了能永远陪伴老奶奶,特地为自己造了一座虚陵,但他并没有在此下葬,而是在洛阳邙山入土。

想想这个鲜卑人拓跋支系的北魏政权,仿效汉武帝也设立了“子贵母死”制度,就是说皇帝一真正就位,就要将母亲赐死。能将皇后升皇太后升太皇太后的老奶奶建这样大一个坟墓,并且自己也在旁边陪着,不愧为“孝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