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意去阿尔巴尼亚,完全是因为走前南斯拉夫各国,既然顺道,就抵不住好奇心,去看看这个“山鹰之国”,前“社会主义的明灯”,现在是什么样子的。阿尔巴尼亚对外交通不算方便,东北南三面和邻国希腊,前南斯拉夫的关系都不算好,又是山地国家,铁路基本没有,西边背靠大海与意大利相望,理论上应该有来往意大利的航线,实际上没有什么游客走海路来的。如果要飞进首都地拉那呢,又只有去科索沃和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直航航线。我自己最初对着地图想当然,准备从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直接南下阿尔巴尼亚,结果发现根本没有直达汽车,必须从黑山转几次车才能到。

去阿尔巴尼亚的唯一捷径,倒是从科索沃首都普利斯提那过来。我在《前南斯拉夫七国走遍》一文中,详细解释过科索沃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此不赘述。简言之,因为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实际上想要独立之后再并入阿尔巴尼亚,所以今天在科索沃和地拉那之间,新修了高速公路,把原本需要7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三个多小时,而且车次非常密,到达地拉那的车站,就在中心广场上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背后,非常方便。从地图上看,地拉那向东,到科索沃或者到马其顿首都Skopje的距离相等,我计划从科索沃西进地拉那,然后地拉那东返Skopje走一个不回头的三角,实际上,因为地拉那只有到科索沃的高速公路,去马其顿仍然要7个小时。所以,目前交通条件下,陆路我实战中的的走法最现实了:来回都从科索沃走,然后再从科索沃南下马其顿,只要1个半小时车程而已。

你知道吗,当代圣人,特雷莎修女(Mother Teressa of Calcutta,中文也有译成德兰修女),就是出生于当时科索沃省Skopje城(今天马其顿首都)的阿尔巴尼亚人,信奉天主教。在这一个人身上,体现了三个国家,两种信仰,巴尔干这块地方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因为这次去阿尔巴尼亚属于顺道游的性质,我的兴趣更多在观察那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次就只去了首都地拉那Tirana,古都Kluj和Ohrid湖没有去。曾听上点年岁的朋友说,毛曾把阿尔巴尼亚称作“欧洲社会主义的明灯”,两国蜜月期的时候,还有首歌叫做“北京地拉那”。这些,我当时都太小,完全不知道。阿尔巴尼亚山地游击队抗击纳粹的故事,我倒是看过小人书,记得他们的象征是山鹰。再古早一点的历史,我能看书,反而更清楚。

今天阿尔巴尼亚族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给人的感觉似乎和土耳其人是近亲。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阿尔巴尼亚人在罗马帝国甚至之前很多世纪,正宗是巴尔干半岛本地的“伊利里亚人”,在凯撒-奥古斯都那个时代被罗马征服。和伊利里亚人相比,“南部斯拉夫”人各部,全都是后来迁徙过来进攻罗马帝国边境的蛮族,而土耳其人来得更晚了。到了近代,土耳其帝国征服之后,阿尔巴尼亚人才改信伊斯兰教。

我总以为阿尔巴尼亚交通不便,闭关锁国,肯定是贫穷落后,没准还象朝鲜一样,今天仍然坚持信奉“纯正的”共产主义。到了那边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其实人家1991年就已经是议会民主制了,现在地拉那的生活水平肯定比克罗地亚差得远,好像也不如萨拉热窝,不过还是挺惬意的,夜里在广场上走走,街边咖啡馆吃正宗的意面,喝咖啡吃蛋糕,夜里熙熙攘攘的,当地人生活得还挺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