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着好奇的心,走进三毛茶楼,大概会见到茶楼老板了吧。

当我走到门前的时候,茶馆里摆放着整齐的木方桌子,还有木凳子。自然光透入屋内,微微的光影。桌子上都很干净,也没有人。右手边是一个上二楼的楼梯。屋子里面右边靠窗的位置是一个柜台,窗边有一个老人,清瘦,头发花白。他安然地靠窗坐着,像是在打瞌睡。他并没有察觉到门外的我。以至于我安静地站在门外看完了黄色纸张用毛笔书写的文章,上面说了一个故事,三毛和她的一个朋友张寄寒通信的事,上面写了他们的交情与书信往来。

这茶楼好像没有人经营。老人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以为我是路过的。

我试探着迈进门去,确定屋内除了老人没有别人了。这时老人起身而来,我也顿时意识到并有点意外,这茶楼的老板就是这个老人家。我面向他,尊敬地微笑并点了头以示礼貌。同是爱三毛的人,这茶楼的名字我也不需要解释或者询问什么。

老人谦和地问我想坐在一楼的座位还是二楼的座位,我选了二楼。之后老人带我走上木楼梯,二楼的摆设和一楼一样,也空无一人,我放下手中的相机和我粉红色的卡通背包,感觉自己的年龄和这茶楼的格局不太符合,有点局促。老人问我要喝什么茶?我问有什么选择,他耐心地介绍了几种,我要了阿婆茶,昨晚看表演的时候剧情中有阿婆茶出现,想必是当地特色,这名字也特别淳朴写实。他又问我要20元还是30元价位的,我说我不懂茶,要20的就可以了,他笑了一下,我急了问有什么区别,他也急了一下,没有解释,继续问到要20的小吃还是30的小吃,我要了20的。他笑着说好,紧接着他下楼去准备。

我想坐下来,想他刚刚的话,他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这20元和30元的区别,他只是说30元比20元的稍微好一点,我进一步问其区别的时候,他就没有解释,而且岔开了话题问到小吃。我想起刚刚自己自然而然的摆出一副讨价还价的姿态,不禁暗自尴尬,而老人却着实并没有要推销的意思。只是在问一种选择。20还是30在周庄的消费不算高,因为一杯酸奶就要20元,一杯咖啡就要30元。

我独自一人,环顾四周,这是从窗外看去的景象。

窗外对面的饭馆。

一眼印象,这阁楼墙正中是三幅三毛的照片。不远千里,我来到这周庄,遇见三毛这个故人。我一股熟悉感涌上心头,心里一片感动,为的是周庄竟然有人如此怀念三毛。

下面贴的是剪报,都是关于三毛,我随意的看了一下,这些文字不仅和三毛有关,也和一个叫张寄寒的作家有关,他是部分文章的作者。我不禁猜想,这老人难道是张寄寒吗?

不一会,老人把茶水和点心端了上来,我感谢后问他是不是张寄寒。他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让我看完这墙上的文章,就会知道了。之后他就下楼了。

三毛茶楼的茶点很精致,味道和品质都不错。对比起那20元的酸奶,这个每一盘都精致整齐摆放的糕点,体现了这家茶楼的用心品质。丝毫没有拙劣的商业化之感。

我听了老人说的,开始浏览墙上的那些剪报和文章。后来见到老人和众多作家,记者,栏目主持人的照片时,我知道他就是张寄寒先生。

阁楼的正中是三毛的照片,由于有点反光,所以不太清晰,拍了好几次都这样,有大师指点一下怎么搞吗?左边这副是三毛在苏州拍下的。三毛扎着辫子,双腿叉开站,我想这应该是比较早的照片了。这个姿势让我想起三毛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张短发很瘦的照片,姿势有点相似,看是这张苏州的大方开朗了很多。

中间的这张忘记是在哪里拍的了,右边的是三毛在南美洲。我脑海里浮现出《万水千山走遍》的她的经历。那个时候的三毛少了很多在撒哈拉沙漠时候的任性和疯狂也少了很多开心,多了稳重和慈爱和黯然。我们都知道荷西走后,她的内心再也找不回在撒哈拉的那段日子的快乐。

右边用画框裱起来的是三毛写给张寄寒的信。三毛的字是很独特的。尤其是那个签名。我的内心对三毛有很多的感慨,我在写作游记上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毛的影响。她是那样活泼,开朗,大方随性的人,我深深地爱着这样的一个人,看她的书让我感觉她还在,活脱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