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到了山路拐角处一户人家的小屋前。屋檐下有一条木头长椅,旁边都是草木,形成一个小小的围墙屏障,倒是没有被雨打湿。

我们坐在那儿,拿出早上出门前灌得满满的水杯,那一壶热水还温热着。喝口水,吃点儿零食、面包,听檐下雨声淅沥。木头栏杆上青苔茂盛,一只极小的蜗牛缓缓爬过。

Cappi站在屋檐下,拍着雨景。

小屋前的台阶,通往山上的盐矿。

我们在这儿坐了很久,一直到雨慢慢又停了。继续向上攀登了数百米,眼前是一片森林,小路在林间穿过。上面就没有什么人家了,直通盐矿。我们不打算去参观盐矿,于是走到那儿就回头了

准备下山去啦,却见远处湖面上一艘渡船划破水波而来,对岸那处,正是火车站旁边的小码头。我们来去小镇,都是靠着渡船往来接送的。

下了山,从左侧巷弄穿出去,正是小镇的中心广场。此时雨已停,广场的长椅上一群中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生。

对面那幢显眼的黄色房子是镇上出名的四星级酒店,我们中午就是要在这里吃饭的。

学生画得认真,老师看得很认真。

身后那幢房屋墙壁上,一棵大树生长得正茂盛。在哈尔斯塔特,这种树木与房屋长在一处的景象,并不少见。

走过了中心广场,回头再看看。

照片正中间那幢爬满爬山虎的房屋,是镇上很出名的一家烤鱼餐厅,我们刚刚正是从这间餐厅前的小路穿到广场的。

不过烤鱼餐厅虽然极出名,但不少网友们反映说性价比不高,味道也不算特别出色,所以我们放弃了,决定去黄房子酒店。

吃饭的点儿还没到,先沿着小镇的主路,往湖的另一边行。

经过教堂和墓地。这片墓地背山面海,无论是从西方人的风景角度还是从东方人的风水角度来看,都是极佳的。

墓地旁是小镇的主教堂。

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不过里面是少见的双穹顶结构。

教堂另有一间密室是纳骨堂。

哈尔斯塔特的纳骨堂虽然不如捷克的人骨教堂规模那么大、那么出名,但也极有特色,十分有名。

数百年前小镇在逐步建设的过程中,已经规划好了教堂边的这片墓地。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镇上的人口渐渐增多,而原有的这片小墓地已经无法容纳逝去的人。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镇上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习俗——死去的人们入葬10年后,会由亲属将其骸骨起出,清理过后只留下腿骨和颅骨,颅骨上还由专业纳骨师进行装饰,然后放入纳骨堂保存。

不过,小镇郊外现在有了一座规模更大更加现代的公墓,近50年来已经很少有当地居民还会选择让自己最终归宿于纳骨堂了。

多数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当地居民,头骨上面都绘制了鲜花、绿叶、十字架等装饰图案,还写上了名字和逝世年份。

纳骨堂门口还有一张海报大小的招贴,记录了小镇纳骨师的工作场景。照片里的这位纳骨师于1976年去世,而他手里画的正是他自己父亲的颅骨。

“我们曾经就是现在的你们,你们终将成为现在的我们。”招贴想表达的就是这个哲理。

最后再看一眼风景绝佳的墓地,然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