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1年,基督教传教士丹尼与他的两位追随者,因为在巴黎“传播异端邪说、蛊惑人心”而被当时高卢地区的统治者——罗马人逮捕,在被送进饥饿的狮子所关押的笼子、可狮子却拒绝吞下他们之后,丹尼与同伴被砍了头。后来,他被封为圣者,成为巴黎的主保圣人。而他们被砍头的地点,成为“殉教者山”(Mons Martyrum),今天,我们把这里叫做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
传说中,圣丹尼与同伴们被天使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在行刑后的第二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捧着自己的头颅,走到小溪边,洗净了血污,然后又走了数公里,来到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倒了下来,死去。这个小村庄如今就是小巴黎边缘的圣丹尼,而在圣徒死去的地方,法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式大教堂矗立起来。
公元2014年,巴黎之行的第一天,我独自乘坐地铁来到圣丹尼大教堂。这不是我第一次造访,而重返的理由很简单——就如林达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所说的那样,读懂巴黎就读懂了法国。而要读懂巴黎,就应该从这座城市的灵魂安息之所开始。
圣丹尼,是国王们长眠的地方。收起了旌旗,放下了马缰,抛掉了长剑,也松开了握住权杖的手。尘归尘,土归土,无论生前是野心勃勃,还是爱美人不爱江山,最后都回到上帝的光芒之下,安息于圣丹尼的庇护之中。
法国历史上最近1000年的42位国王、32位王后、63位王子与公主以及10位王国著名人物,都安葬在这里。于是我们在卢瓦河谷的城堡里曾经“看到”过的那些君主——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法国国王克洛维、瓦卢瓦王朝的“圣贤”查理五世、“文艺复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爱恨情仇了一辈子的亨利二世与凯瑟琳•美第奇王后,以及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了头的路易十六与玛丽•安托奈特王后……最后都归宿于此。
纪念陵墓的雕塑大多表现了君王们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模样,于是这里有臃肿憔悴的亨利二世,瘦骨嶙峋裸身而死的路易十二,同样状态落魄的还有伟大的弗朗索瓦一世与克劳黛王后,因为基督徒们相信,无论生前如何显赫富贵,死时都同样病困交加面对上帝的裁判。
最大的例外大约是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他们身着华美的朝服,神态安详地跪于祭坛前祈祷。法国人在国王掉了脑袋、大革命结束之后终于冷静下来,又开始怀念着这位性格温和、曾试图给庶民更多权利以缓和阶级矛盾的悲剧国王,连带着他那位据说曾因不知民间疾苦而说过“嗟,何不食蛋糕”的玛丽王后,也成为了后世的《绝代艳后》。
林达曾言,“遗憾的是,那些葬在圣丹尼大教堂的大多数法国王室成员们,虽然躺在那里,却依然没有懂得圣丹尼”。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没有明白过法国人后来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过,或许拉雪兹神父公墓中的某些人,他们已经懂得。
这一天的第二个目的地,是王尔德、肖邦、大卫(画家)、普鲁斯特、毕沙罗、罗西尼、玛利亚•卡拉丝、伊迪丝•琵雅芙(小鸟歌后)、吉姆•莫里森和伊夫•蒙当们长眠的地方,这里甚至还有《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太太之墓,虽然“小王子之父”驾驶他的战斗机一去不复返、消失在天空里,所以,大概是个衣冠冢?
11年前我第一次去拉雪兹的时候,是阴冷下雨的冬日。陵园中一片萧肃,连同我的双腿都在瑟瑟发抖。冒着寒雨也要挣扎着爬过去,我是为王尔德而来。
这个爱漂亮的、嘴巴刻薄的英国男人,曾经一篇《少年国王》就把十几岁的我看得眼泪汪汪,从此封为偶像,至今不渝。
只是在巴黎度过人生最后阶段的王尔德,却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他因“与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而在英国入狱,1897年恢复自由后,对英国失望透顶的他移居巴黎,生活潦倒。要靠朋友们的资助,才能整日游逛、喝酒。
1900年9月,疾病让他卧床不起,神智混乱,他曾经说过“连死亡都那样绝美”,但其实死亡的过程一点都不漂亮。身体红肿,全身疼痛,呼吸沉重,他用香槟送服鸦片来止疼,直到最后口鼻流血而死。
但是每个人都爱他。
博尔赫斯臆想过自己可以成为王尔德的朋友,他甚至幻想自己也能死在王尔德死去的地方,阿尔萨斯旅馆的16号房间。“情敌”斯托克据说由王尔德受审这一震惊英国的事件获得灵感,而动笔写下了吸血鬼小说《德库拉》。张爱玲1990年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还引用了王尔德的名言:“好美国人死了上巴黎。”
王尔德的墓就在大路边,比谁的都明显。墓碑是一个飞翔的埃及男人像,据说刚制作完成时墓地园方觉得不雅而把它遮盖了起来,数年后才重见天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万里迢迢地跑来拉雪兹,无论男女,拿出包里颜色最艳的唇膏给自己涂上,然后在墓碑上留下自己的吻。
这个说过“男人啊越变越老,绝不会越变越好”,以及“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使我厌烦”的男人;比孔雀还傲娇,喜欢穿着天鹅绒外套,在扣子眼里插一朵百合花的男人;钟情于花朵、落日和希腊美学的“细腰蜂”,大约是世界上获得爱与吻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