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个城市,是初中历史课本上对于中国海运交通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泉州为中国内地货物(瓷器、丝绸、茶叶等)的外运提供有效的途径。当时的泉州,是仅次当朝首都的第二大都市,也是东方经济最发达的大都会。更早的时候,泉州周边的惠安、安溪、德化形成了木雕石雕、茶叶(铁观音)、陶器等特色产业,而这些成品也是当时西方人最津津乐道的奢侈品。泉州为中国的商品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很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可是随着清朝“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开始,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泉州的地位一落千丈。其时,中国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滞状态。闭关锁国的结果就是遭受侵略。随着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沿海和内陆开辟了多个通商口岸。但是即便这样的情况下,泉州仍然痛失良机,机会给了同样位于闽南的同安县那座叫嘉禾屿的小岛,这座小岛在近代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个小岛现在的名字叫厦门,是福建省唯一的经济特区)。泉州的沉睡一直到了改革开放才觉醒。晋江、石狮等地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同样也吸引大量外资企业投资发展,才使得泉州获得新的觉醒,并成为福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其实泉州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于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典型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本土宗教道教(妈祖)、儒教,来自东方的佛教、印度教,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此地拥有大量的信奉者,各种宗教建筑也遍地开花。虽然很多因为战争或是其他原因被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他们的痕迹,尤其是中山路上设计精美的骑楼(我觉得比厦门的更有味道),很多都体现了各种宗教的融合而不是冲突。这里是多种宗教融合的大熔炉,即便是非常具有排他性的西方宗教等,也自觉融入了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很多内涵。
泉州人的祖先多数来自躲避战乱(魏晋时期居多)的中原人士,又成为了很多台湾人的祖籍所在地。人杰地灵的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末著名思想家李贽,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名人都来自泉州或祖籍泉州。
其实本人本来是想走马观花的在泉州待一天,看看泉州的各种古建筑,然后乘车去南靖游览土楼和云水谣古镇。但是由于没买到后一天和后两天前往南靖、漳州方向的动车票(那个时候是春运,所有的车连站票都没有了),只好放弃这个想法。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泉州的古建筑真的是各有特色而且看也看不完,泉州的深沪湾、黄金海岸可以媲美三亚的沙滩,泉州有很多闽南建筑风格的土楼(和闽西永定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还有很多精致的小吃。于是,我把心留在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