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遥远的台湾。

它是我从初中开始就有的一个梦。这个梦里,有美好的向往,也有幼稚的幻想,还有着复杂的情结。

它对我而言,意义是非凡的。和一段岁月有关,和成长的历程有关。

曾在年少的日记本上,就信誓旦旦地写下:以后我要去台湾。

对,去台湾。

去台湾干什么呢?不知道。大概是想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所以日记本上的誓言就变成了: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去台湾。

为什么要去台湾啊?

为了张信哲啊。

哈哈,这就是答案了。

用矫情的文艺腔来说,就是:因为爱上一个人,所以爱上一座城。

少女心嘛,就是酱紫的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和我一样,抱着这个幼稚的逻辑不撒手,在“好好学习”、”考大学“、“去台湾”之间建起了一座看似毫无联系的桥梁,变成了说服自己要认真听课、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理由。

所以看书复习的时候,透过窗台抬头看见雨后高远而又舒卷的天空,总会幻想台北的天空是什么样子。

放学回家骑车路过的平凡街道,也会令人一个闪念,忍不住想象台北的街头是什么样子。

打开阿哲的专辑歌词内页,他的每一张照片,令我猜测的背景,那是台湾的哪个地方?

翻开地图来,细细研读台湾的每一个地名。新竹、桃园、高雄、宜兰,为什么每个名字听上去都那么美。

中央4台那时会放《海峡两岸》这个节目,只要看电视的时候碰到了就绝对不会再转台,直到节目播完。

更别提日记本里写的那些自我反省的字字句句:你要好好学习!想想你的台湾!想想你的阿哲!

有梦想的日子,时光与内心,都在闪闪发亮。

不再哭泣懦弱,不再惧怕孤独。对自己说,要坚强,要认真。每一天都有积极上进的力量。

是上课开始主动自觉自愿地集中精神听讲,是晚自习课上全神贯注地看书。

变得对自己严格起来,全身上下都充满了奋斗感。

如果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生里,曾有一段时间令自己深切怀念。就是那一段一切都在变好的日子了。

那是我的1996年和13岁。台湾梦,在心里拉开序幕,像浪潮不停翻腾又退潮而去,再卷起来才发现,一梦,就梦过了很多年。

那个时候似乎没有那么多小清新的台湾电影可看,也没有热热闹闹的康熙来了。所以,一切对台湾的认知,除了教科书上仅有的介绍,就全凭幻想。不了解什么三通不三通,也不了解那理不清来龙去脉的政治与历史。但对台湾的情结,却不因此而减弱半分。因为工作在外地的关系,父母并不在身边,所以青春岁月里漫长的孤独,阿哲和台湾,都是我梦里的重要陪伴。就这样,靠着微薄的理想和幻想,撑过了我的初中时代。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但也算是尽力考进了心目中的重点高中。依旧听阿哲的歌,一张一张专辑地买。高中成绩一直不是太好,始终不是学理科的料。找对文科路,才终有机会考去北京念大学。

还是不改初衷,就是执着而专一。所以张信哲《信仰》专辑时期的海报在宿舍墙上一贴就是四年。

大二大三的时候,在工体去看了两次阿哲的演唱会,跟着周围人一起尖叫,把自己感动到流泪。

期末考试前也会狂背书,清晨早起要去图书馆占座,打开水吃饭乱谈恋爱,在各种折腾里,走过青春岁月的一站又一站。

而台湾呢?在越来越清醒的现实里,在忙着为学习、工作焦头烂额的日子里,也想不起到底已经被尘封和淡忘了多久。偶尔想起,也只剩一声叹息。少女情怀已经远去,迎面而来的是人生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连对阿哲都慢慢不再那么关注,从2003年以后,听他的歌都越来越少。对,我是考上了大学,但是早就淡忘了那个关于“去台湾”的梦,就更别提去台湾工作这种事情了。

毕业后暂时留在了北京工作,后来又回了成都。安静地过生活,在现实里踏踏实实的生活。工作四平八稳,闲时与相机为伴。拖拖沓沓三十岁,开始适应并接受一个人的孤独。 直到台湾开放自由行的消息传来,直到身边同事去过台湾旅行回来。才又让我回忆起在学生时代曾为这个地方有过的心动与向往。

啊,真的可以去了吗。那就一定要去啊。还需要其他理由吗?

如果终究还是没能实现在台湾工作和生活的梦想,那至少让我,去走一走看一看,给自己的青春幻梦,做一个完整的交代。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