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建筑里流连了许久,才最终找前台的妹妹办好了借自行车的事情。押上了台湾通行证,就可以领一辆自行车,不要额外付费,在六点前按时归还就可以了。

出门碰见“琴连碗粿城”的漂亮招牌,才想起来我连午饭都还没吃。香Q好吃的粿(guǒ ),必须被收入肚里。看看浊水溪灌溉的大米,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特别?

这就是碗粿,大米精制。确实糯糯的,加上酱汁,味道不算浓烈,却淡而醇香。

这是一个我难以忘记的时刻。在这个街口,在路边找了一个台阶坐下。

悠闲地吃着碗粿,看路边的树叶,被风吹得轻轻沙沙作响。

对面的街道上在这一刻无人走过。抬头就望见几乎无云的湛蓝。

温热的风悄悄略过皮肤,闭上眼睛,却发现午后直射的阳光,一直照进了心里。

在这一刻,就在这一刻,幸福感,爆表了。

不论曾经历过多少难挨的日子,不论我在脱离不了的日常生活里如何思绪翻腾。

就在这一刻,我确信那一刻,我特别特别地快乐。

世界仿佛变得宁静而充盈,明媚又辽阔。没有束缚,也没有边界。我从空气里嗅到了甜蜜的味道。

我拿出相机来,拍下这个普通的街口,想把这一刻凝固、铭记,攒成我人生里一张重要的明信片。

吃完,起身往回走。开始仔细地度量这延平老街。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阿哲会成长为一个对收藏有特别情怀的人了。至今,这老街上的厚重感,都还在透过沿街的建筑讲着当年的繁华故事。这里没有拆迁、也没有拔地而起的新高楼,一切的一切,都被停留在它最初的模样,穿越了时空,美好依然。

在网上搜到一篇关于延平老街的文章,贴一小部分在这里,算是个介绍吧。

“一个老街的形成,代表着此地可是一个繁华的街道,人潮最多的地方。有了人潮就有钱潮,有了钱之後,才能在建筑上做起变化。老街台湾到处都有,但西螺的延平老街的建筑特色与其它地方有不同之处。早期装饰艺术都以巴洛克式建筑为主,而西螺融合了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思想,形成了特有的建築風格,巴洛克式建築后转变成ART DECO建筑风格,简单几何线条组合而成,呈现出不对称的建筑构造。”

“延平老街上的古式建筑都以洗石子做为建材之一,顶楼上的立面装饰,呈現各种不同的样式,线条、图腾、几何图形、日本式家徽、及中国式的两狮、西方的老鹰、盾、贝类图形,這些不同的风格可看出,当時中西文化的融合。当你观察了之后,你会发现当时主人会将自己的堂号或姓氏立在街屋正上方,目的是缅怀祖籍,呈現出另一种装饰效果。不一般于台湾建筑的延平老街,現也成为云林旅游景点,当您來云林旅遊時,一定要來云林西螺延平老街,见识感受一下。”

阿哲的书里,曾提到他的童年临摹这街上的老建筑的趣事:

“后来,小学高年级上美术课时,开始写书法、画水墨以及水彩画,当时老师常带着我们到校外写生,因为西螺是个老乡镇,所以街上到处可见古迹庙宇,于是老师索性要大伙就地取材,把雕楼庙宇当作临摹的对象,这么一回想,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小学时期就已开始接触老建筑了。而校外写生的时候,老师会提醒我们描绘的重点,像是如何观察建筑物本身、如何掌握条线比例等等,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一边观察,一边临摹,没想到那些老建筑的身影便如同黑白照片在药水中逐渐显影般,蹦然出现在画纸上,过程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

连成一排的老建筑前,不禁浮想联翩。当年的阿哲,是如何站在这老街上,对着他们一笔一画细细描画?这样曾经华丽的建筑,又怎样启蒙了他对老事物的情怀,让他在歌手的身份之外,竟成为专注的收藏家?又如何在音乐之外,影响了他美感鉴赏的品味和惜物惜情的精神?

看看阿哲小时候临摹的老建筑手稿,再真切对比延平老街上的一栋栋老房子,很有趣,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