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该吃“浇头”的日子啦!

时钟刚指向九点,我们就来到了斗兽场。清晨的阳光温和的从背面投来,雄伟的石灰华泛出一层淡淡的青色,黑压压的人群蜷缩在斗兽场巨大的阴影里等待入场,而穿戴整齐的“百夫长”则游走在人群中,这样的场景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帝国时代。

我站在阴影里抬头仰望,斗兽场看起来和建成时差别不大,三层的“叠柱”层层往上,顶部厚墙上用来支撑桅杆的牛腿还在,只是现今黑黢黢的拱券里都应该立有雕像,而原本光洁的石灰华,现在也挂了泪痕。但这些都不妨碍它的美,那是一种强烈的序列感带来的美,这样的美感却只来源于一个设计元素——拱券。希腊人与其他先于罗马的文明已经把拱券用于各种建设项目了,但罗马人把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斗兽场是一座建于帝国早期的建筑,正经历着罗马建筑从学习希腊到自成系统的转变期。希腊人几乎从来没有把拱券用于建筑立面,但罗马人却需要拱券来帮助他们实现建造宏伟建筑的理想。于是,建筑立面上无法回避的出现了拱券,可是希腊人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装饰拱券,这就只能靠他们自己大开脑洞了。罗马人的解决方式也十分简单的,就是在拱券之间加上希腊柱式,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有了这些希腊元素,建筑就是美的了。

斗兽场经典的“叠柱式”立面就这样诞生了。三层拱券层叠,每一层用不同的柱式以示区别,顶部砌有高墙,装饰采用薄壁柱,高墙上细小的开洞只是为了满足看台下方走道的采光。为了营造斗兽场稳重和恢弘的气势,建筑师刻意让三层拱券逐层后退,虽然眼睛察觉不到变化,却能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挺拔。

斗兽场一层的走道是由内外两层的拱券加上顶部的筒拱组成,走道连接着通向上方看台的各个楼梯。从楼梯往上就能到达三层看台下方的主通道,由于上方看台已经坍塌,站在这里就能看见斗兽场内部的全貌。第一眼的印象一定是满目疮痍:由于西边的外墙在中世纪被拔掉,用做于罗马城其它建筑的材料,所以斗兽场看起来一边高一边低;斗兽场原本共有五层看台,一层是皇帝、元老院和祭司的荣誉席位,二三层是贵族、骑士和富人等地位较高的公民,四是给普通公民使用,而落坐顶层的则是妇女和奴隶。最顶上这层看台为了减少对后方无支撑的石墙的压力而改成了木结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下面三层看台的下方结构,顶层的木架构早已糟朽,四层的看台结构仅在东北边留下一小段拱廊,还好有石墙上遗留的楼梯残迹提示着以前看台的位置;表演区也已经塌陷,露出了隐藏在下方的迷宫般的走道和笼舍。

从这些残留的结构里也能读出一些关于斗兽场所经历的建筑形式转变的信息。单从遗迹来看,斗兽场几乎就是用一大堆拱券、筒券和发券所组成。筒券是其中使用最广的,看台和走廊都是靠它支撑起来的。而只有看台下方的筒券则选用了罗马混凝土,虽然后来的史学家诟病帝国早期的皇帝在建筑方面过于保守,大量采用老式做法。但老式做法却更能把握最后的结果,斗兽场能在开工十年之后即建成,表明建筑师知道如何有效而经济的调动大量的劳动力。为了加快进度,施工被按照材料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即凝灰岩、石灰华、混凝土和金属构件,分别进行精细加工,虽然结构和形式是传统的,但其成绩之大也是惊人的。斗兽场的基础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发生沉降,而且挨过了四次大地震,若不是来自人为破坏,我们今天看到的会是一个更加完整的建筑。

在我用建筑的眼光欣赏斗兽场的同时,租用的语音导览则讲述着更加具有血肉的故事,那些关于皇帝的挥霍无度,人兽之间的搏斗和斗兽场因殉教而变成“圣地”的故事。

有了血肉,骨架也就变得鲜活起来,大风吹起了场地中央的黄沙,呐喊声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