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醪景区位于罗浮山的腹地,四面环山,中间一个盆地。我们驱车前往,曾经有一次一位领导晕车,宁愿下车步行,我们的车只好跟在后面缓行。此情此景,心不谓不诚,想必道家诸路仙家亦会被感动一二。说句老实话,在走遍东樵,问道罗浮参观过的诸多道观佛寺中,最喜欢的是冲虚古观和酥醪观,而酥醪观的环境无出其右者。
酥醪观为道教宫观,是罗浮山道教五大观之一,位于博罗县西罗浮山罗岭之北,浮山之西。前临荷塘,宏伟壮观,旧志赞曰:“洵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历代视为修身圣地。酥醪观在东晋时系葛洪仙翁所创建,名“北庵”,后安期生会筋神女,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醒,因而易名酥醪观。相传吕洞宾时,来赤松云游于此,又称神仙古洞。历代均有修葺与增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雍正五年。观门石刻匾“酥醪观”三字为清代香山鲍俊所书。
酥醪观坐东南向西北,平面是四合院式布局。观前有池,池中生莲,人称莲池,主要建筑有“净日”、“印月”双亭、正殿、蓬莱阁、斋堂、客堂、道舍等,大殿两旁有套间,每房门均有门联。
墙壁上的酥醪观和莲池全景照片, 我没带单反和广角镜头,只好分部分拍摄局部--旅游摄影,讲的是一个随意随性,起来愉快,而不是专业要求,摄影发烧友范儿。
大殿向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飞檐高柱。柱为青麻石方柱,共有4条。正面台柱有楹联。亭高7.4、台长5.45、宽4.75米;亭盖覆以琉璃绿瓦,台座用花岗岩石条垒砌。此台是道观徒众打醮传经的地方。亭台两旁为配殿,各厢房墙壁均绘富有宗教色彩的壁画。观内保存明清碑碣4通,清铁香炉1个,混元古道床1张。
正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的铜铸金身神像,居中轩辕黄帝,黄帝的左边是头戴寸帛折叠的“纯阳巾”,身背长剑,神情怡然自得的吕洞宾,右边是青巾扎髻,身披长袍,神态安祥的药仙葛洪。作为道观来说,一般供奉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所谓“三清”。“三清”代表了道教中三位最高的神。但酥醪观却是一个例外,此中原因,一时尚未弄清。
近代则因蒋介石曾在观中求得“胜不离川败不离台”一卦而被人津津乐道。1924年二次东征,时任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的蒋介石来到惠州。蒋介石一行人来到酥醪观,抽得一签,道长解道“胜不离川,败不离台。”蒋介石请道长解释,道长只说:“天机不可泄露。”现在已经明了——蒋介石如果胜了,应该定都四川;如果败了,就要去台湾。
罗浮山历代九观:冲虚观--始建于东晋成和五年(330年)当时名“都虚”。历代香火鼎盛,游客如云。观旁有葛洪炼丹炉。黄龙观--始建于南汉前原金沙洞后改为黄龙观,间,为葛仙西庵故址。传有南汉王刘岩“飞龙在天”的梦景。酥醪观--始建于晋代,为葛仙北庵旧址,有“安期神女会玄丘”的传说。明未失修,清代几经兴废修复,历年居诸屡易,尘劫又生。九天观--始建于南汉,此处为泉源福地,读书人多在此攻读,官至尚书,宋神宗赵顼曾为明福观门匾额。白鹤观--始建于晋前,为葛仙东庵旧址。现存有宋时摩崖石刻。长春观--始建于唐前,原为“孤青观”,唐时改为“长春观”,宋代又改为孤青观。茶山观--始建于清乾隆末年,为供奉赤松大仙黄野人而建。何仙姑观--始建于宋代,奉祀何仙姑而建。丛林观--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为响应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寺观合并为一”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