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天门山之前,我一直以为,天门山应该是跟桂林的独秀峰、骆驼峰、伏波山等这些石山没什么区别,不外乎是奇形怪状,貌似这个动物、那个人物罢了,全凭导游的介绍和你的想象,但大致都差不多的。就如岩洞,不管是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还是南宁的伊岭岩,亦或是荔浦的丰渔岩、肇庆的七星岩,其实都是石钟乳、石笋等,至于导游介绍说这是狮子望月、还是狮子送客,或者是西施浣纱、还是昭君出塞,那都是导游编故事的水平了。看了一个溶洞,再看其他的也就没感到什么奇特了。山也一样,桂林的象山、伏波山、独秀峰、叠彩山都看过了,这天门山应该也没什么独特之处吧。
然而到了景区门口,却令我眼前一亮,凸现在我眼前的两座山,雄伟挺拔,宛如两堵不可逾越的厚实石墙,砌筑在景区门口后面。又如两头威猛的雄狮,守卫在资江边上。两座山陡峭笔直,没有突兀的怪石,也找不到一棵树木,甚至连一棵小草也找不到。山壁平整光滑,就如人工开凿的一样,再好的攀岩高手,在他们面前恐怕也束手无策。两座大山,如两扇欲开似闭的大门,巍峨而又险峻,傲然而立。与我以往见过的山峰,迴然不同。桂林独秀峰虽然陡峭,但绝无其险峻;叠彩山虽然多姿,但绝无其出众;伏波山虽然孤傲,但绝无其冷俊。
两座山的中间,是一条山谷,谷中长满了青竹、绿树,一片生机盎然,与一丝杂草也没长的石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人恍然如置身于两个世界。谷底的涓涓溪流,清澈见底,掬一捧进口,清凉甘甜;洗一把脸,意气风发;泡一下脚,神清气爽。
顺着小道,我们爬上西面的一线天。这是一条深入石壁的小巷,小巷两侧石壁高达100米,小巷长约200米,最宽的地方大约两米多,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走在狭小的巷中,感觉两边的石壁如同两堵厚墙,把自己夹在中间,感觉就如绝隙求生。如果是单身孤影处于其中,真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好在还有斑驳的阳光,从山顶的缝隙中照下来,使你心中稍感安慰。从巷底仰望天空,只能看见天空成一条不规则的曲线,洒在曲线上的阳光,在山顶上幻化成五彩斑斓的色带,十分炫目。
走在其中,我深感讶异,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一座石山从中裂开了如许深的一道口子?难道是这座山挡了哪位天神的道,一气之下被天神劈了一刀?或者是那个善良的姑娘被恶徒追击,走投无路之下大山自动裂开一道口子救了她?抑或是上天为抗日游击队阻击日军而设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关卡?… …如果有导游在这里,我想故事一定是少不了的。
没有导游,我只能自己寻找答案。仔细观察两边的石壁,我发现石壁呈现出土黄色,与一般的石山大不一样,石壁似乎是沙子与石子的混合物,并非很坚硬,恍惚就是人工用砂石混合而成(后面看介绍,才知道这是丹霞地貌)。难道这是人造的?我感到蹊跷。但细看又不象,人工搅拌的混凝土也很坚硬的啊。再仔细观察,我发现石壁都比较光滑,上面有一道道水流冲刷的痕迹,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雨水的功劳。这条石巷,由于雨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形成了这一百多米深的缝隙,从山的一边直通到另一边。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还在不断加深,终有一天这座山会被劈开两半,直到谷底。
走回山下,再详细看介绍,果然没错。山的险峻,山的奇特,山的雄伟,无不是岁月和流水磨砺而成。流水虽柔,可在岁月的共同作用下,足以改变一切:锋利的棱角,可以磨成光滑的平面;完整的一体,可以劈开两半;坚硬的石山,可以从中镂空!
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象山一样?在现实和时光的不断冲刷下,改变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