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乡愁-大山深处的石头村[寻找浙江最美古村落之四]
古老的村落里,拥有众多古老的文化。无论是炼火还是食物、建筑……这些饱含地方特色的温情符号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维系了我们对于文化寻根的诉求,无论出去走得离家有多远,只要看到这些存留在记忆里的真,我想,每个人都会为之温情脉脉……

木炭熊熊燃烧。一群赤膊赤脚、围着兽皮树叶形状的腰裙、原始人装束的剽悍大汉,手执响铃叉、钢刀、木棍,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熊熊烈火

生火


这是流传在浙中地域里数百年的神秘习俗,当地每年都会进行的夏祭活动。大家欢聚一堂,一同祈求神祇驱鬼避邪,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当地村民尝试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钻火箍、在火堆中滚叉、武术等表演与阵图,使整个活动更具地方特色和古老的艺术氛围,也成为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

同样在这个浙中大山深处,也隐秘着一个土生土长的原始村落——岩下石头村。那里的建筑与百姓生活还保存着与炼火习俗一样古老的风俗习惯。它地处括苍山西端苍岭段山腰的丘间平畈,因处“百丈岩”下而得名,村里的所有房子全部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上百年从未改变。


从台金高速下壶镇镇,继续行驶15公里,就能到这个深藏在山谷中的古朴石头村,一路都是盘山的公路,而迎面而来的山林竹海,峰峦迭嶂,如同进入千峰凝翠的原始森林


当经过一道写着石下村的古老石门大约十分钟,忽的豁然开朗,在路的右侧映入眼帘的是石屋、石桥、竹林、路边的溪水清澈见底,许多小鱼在其间游弋,恍如桃花源


浑然一体的石头建筑,别具一格,简洁而粗犷。同时,另有古祠堂、古寺庙、古戏台、古桥、古道各一处,呈现出当地原有朴实的精神和文化韵味,冬日暖阳里散步其间,安静而温暖。




这里的村民大多姓朱,自战乱迁居至此,已绵延数百余年。村落的居民,每天还保留着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顽皮的孩子们则在隔壁的石巷里奔跑,然后又被哥哥姐姐这样领着回家





百丈瀑位于村子的后面,瀑布从巨大的岩石倾流而下,水声隆隆,底下有一水潭,名为百丈潭清澈见底,水流沿石溪流淌而且,两侧均为翠绿的竹林,野趣横生,为岩下村必去之地。


这是一条有着1500年历史的私盐古道,早从南朝梁武帝年间开始,一些盐商便取道此处,从台州将盐运送到金华,这条古道至今保存完好,从岩下村顺古道向上五公里,便可到山顶的另一个村落岩背村



与这些古老的石屋一样,当地百姓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饮食与生产技艺,麻糍是一种浙东南独有的美食,恰逢喜事,大家都会打麻糍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通常,先将糯米蒸熟,之后放在石臼内捣烂成团后起舂,再趁热拉成厚薄相当的粉饼,放大灶上温着,要吃时再嵌以馅,吃起来香糯无比。


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石磨豆腐,主妇们人力带动石磨磨齿均匀运转,保证了豆浆颗粒与空气的接触,石磨的矿物质营养元素进入豆浆蛋白中,天然混合,浑然一体。



做出的豆腐用手按压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弹性,而且软硬适度。没有任何添加剂,含有优质蛋白,可以降血压、血脂的和胆固醇的功效。每当长辈制作好豆腐,总爱来上一块,满口留香。


位于村南的朱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三进两院式,外墙正面用青砖,其余三面用块石砌筑,内部建筑功能完善,戏台顶上的壁画已经模糊,梁顶的牛腿,和合二仙等雕刻精美,每当重要节日,村子里总会请来戏班在此演出。

位于村南的朱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三进两院式,外墙正面用青砖,其余三面用块石砌筑,内部建筑功能完善,戏台顶上的壁画已经模糊,梁顶的牛腿,和合二仙等雕刻精美,每当重要节日,村子里总会请来戏班在此演出




古老的村落里,拥有众多古老的文化。无论是炼火还是食物、建筑……这些饱含地方特色的温情符号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维系了我们对于文化寻根的诉求,无论出去走得离家有多远,只要看到这些存留在记忆里的真,我想,每个人都会为之温情脉脉……

古老的村落里,拥有众多古老的文化。无论是炼火还是食物、建筑……这些饱含地方特色的温情符号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维系了我们对于文化寻根的诉求,无论出去走得离家有多远,只要看到这些存留在记忆里的真,我想,每个人都会为之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