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大橋,再走300米左右就是收費站入口了,售票廳的後面是環山路,以為會很久才會到村裡,卻被告知轉彎便是了,果然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古人誠不欺我啊。造物主的奇妙做工,讓碗窯村這個古村落不會一次性的全部展現在你的眼前。從入口進來,也只是窺得依山而建的幾棟房子而已,左手邊繞著盤山公路上去,路邊慢慢的出現幾個木房子,或是若隱若現的小路,被樹木遮擋了大半。
一直走,便到了朱氏祖宅,又稱碗窯村博物館。第一次見到三合院,臨水而建,中國風水學運用其中,很有中國式建築的風姿。人極少,展覽品也不多,零零散散,沒有太多的精品,大部都是明清時期的陶瓷。有幾篇文字記述了碗窯的歷史,不得不說的是古人的智慧更像是大智慧,藉著造物主的贈與---大自然,利用水動力、林木、高嶺土資源,開始了陶器的製作,甚至遠銷台灣、東南亞。

雜亂的陳設,算不上博物館,生活氣息去很是足夠

踱步過去,我在想,明萬曆年間,黑人老遷徙於此創業,經歷了怎樣的孤獨與堅守……

岩石的穩固,不會消失,存留的意義,可是記錄消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