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皇蜡像宫以明代276年间的重大史实为题材,截取26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横断面,以16个皇帝为主线,展现了从朱元璋至崇祯16个形态各异的明代皇帝的生平史迹,把明皇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情,以蜡像艺术和现代声、光、影视技术为表现手段,通过场景和人物形象,再现了明代历史[2] 。

第一场景 濠梁投军

明太祖朱元璋,时为濠州(今安微省风阳),钟离乡皇觉寺的游方僧,1352年加入了由郭子兴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得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并于1356年成为这支农民军的首领。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翦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明太祖年号洪武,死后葬于南京孝陵。

第二场景 翦灭群雄

1363年,朱元璋为了统一天下,与陈友谅会战鄱阳湖,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直逼朱元璋,以至于死地。幸得朱元璋大将徐达、常遇春、俞通海奋力拦截,使陈友谅中矢而死,而朱元璋反败为胜,取得了剿灭群雄之最后的胜利。

第三场景 定鼎金陵

1368年元月23日,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主要敌手后,在南京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建立了明王朝,是为明太祖。他在政治上强化专制的中央政权,在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使明代社会一度发展与繁荣。

第四场景 重典治国

明太祖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大明律》《大诰》为基础,重典治国。为防止臣下揽权结党,大狱屡起。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家属亲友受株连被杀者三万余人。1393年大将军蓝玉案,又导致两万人被杀。这个场景便是明太祖亲审蓝玉案的情景。

第五场景 削藩激变

明太祖自1378年开始将23个儿子分封各地为王,其中四子燕王朱棣实力最强,明太祖立死去的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明太祖死,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称明惠帝。他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密谋削藩。自1398年6月起,杀囚周王、湘王、齐王、代王。但当向燕王朱棣下手时,朱棣举兵抵抗,“靖难之变”于是发生。

第六场景 靖难夺权

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诛除齐泰、黄子澄奸臣为名,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在北平举兵,开始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明惠帝优柔寡断,偏听谗言,致使明军战败。1402年8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穗、曹国公李景隆献城投降。朱棣入城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数万人,明惠帝下落不明,朱棣由此做了皇帝,即明成祖(1360~1424)。北京十三陵之长陵,就是明成祖的陵墓。

第七场景 永乐盛世

明成祖年号永乐,在位期间锐意进取,政绩辉煌。他建立内阁,迁都北京,五次北征,驱逐蒙古侵扰势力,设努尔干都司与哈密卫,巩固东北与西北边防,浚通大运河。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修篡的《永乐大典》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派郑和7次率世界最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显示出强盛的国力。这里展示的是明成祖接受郑和所率外国使节和所俘锡兰王朝拜的情景。

第八场景 迁都北京

明朝主要外患是退居漠北的蒙古诸部。但国都南京距北疆太远,不利于维护帝国统一。明成祖以北平起家夺权,于1403年改元永乐,更北平名为北京,并于1406年作出迁都决定。北京城1407年开始修建,历时13年,1420年完工,基本是对元大都的扩建与改造。在漕运通畅后,明成祖于1421年2月在天坛祭天地,举行迁都大典。北京城从此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此场景为明成祖审视故宫角楼模型。

第九场景 仁孝天子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靖难之役时留守北平,以1万人守住李景隆50万人对北京的进攻。他1405年做了皇太子,以体恤民情著称,制订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1425年改元洪熙,同年5月病逝,葬明十三陵之献陵。这里展示的是他途经山东邹县,见灾民以草食充饥,即责令地方官吏开仓赈济的情景。

第十场景 高煦之叛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是明仁宗的长子,1426年接替病逝的明仁宗为帝,年号宣德。执政期间,镇压内部反叛,守边持重,抗灾赈饥,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中的景陵。这里展示的是明宣宗审讯反叛的汉主朱高煦的情景。朱高煦力大,将扣他的300斤重铜缸顶起。明宣宗惊骇不已,下令以炭火炙杀朱高煦于缸内。

第十四场景 纪妃藏儿

明宪宗朱见深(1446~1487)年号成化,所宠万贵妃刻毒,宫中凡有人怀孕,皆强逼堕胎。纪妃本为从广西抢来的蛮女,在宫中管理图书,与明宪宗偶遇成欢怀孕后骗过万贵妃,孩子出生后,由太监张敏密藏哺养。张敏于1475年向明宪宗奏明此事,明宪宗赶赴西内认这6年未见面的儿子。以后纪妃、张敏皆遇害。皇子朱佑樘继位后,将纪妃追谥为皇后,与明宪宗一道葬于北京十三陵之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