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是台北的最后半天,下午1:40将要桃源机场返回大陆。在台北的两天,虽是匆匆,她的繁华,她的动感还有新北的美景已有领略。关于艋胛、龙山寺应该是告别台北的最后念想了。

艋舺,又称文甲,住民语“Moungar / Mankah”,今名万华,为台北市发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纱帽厨番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贵阳街与环河南路口。清雍正期间,从福建泉州之晋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来此地搭建茅屋数栋,贩卖蕃薯为生而渐成小村落,称为蕃薯市,由于当时平埔族人系以独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与汉人交易,平埔族人称“独木舟”为艋舺,所以就有了艋舺地名。其实艋胛在今天看来不过就是留在台北记忆中的一片土地,本地人淡忘无几。因为钮承泽,翻开了关于艋胛上世纪80年代的一段友情、义气的故事,让这个古朴得几乎凌乱的地方有了追溯的理由。

早上7点,开始顺着广州街往华西街淡水和方向前行。一条窄挤的老街,两边低矮的旧楼房有一搭没一搭的,散发着台北涩涩、淡淡的老味道。身置其中,人的思维根本无法和和发达的台北对接起来。独栋的两层老邮局,光秃秃的处在岔路的街边,不时路过的机车和汽车,说明它的存在。一路的街边小摊店卖着几乎是落伍的日杂物品,暗暗的楼道里不时会有站街的中年妇女从容地抛来诱惑的眼神,还有烟雾缭绕的游戏机房,拖着人字拖的中年男人聊懒而熟地消磨着时间,街边最有生机的算是早餐摊点,清一色的台北阿公奢侈地享受着绝对古早的记忆。旧而密的街边招牌和盘节错根的老榕树,告诉我这才是古早而繁华的台北即景。

广州路走到一半的距离,就到了康定路、广州街交会口一带路段的拨皮寮老街区。“剥皮寮”之名始于战后时期,且“剥皮寮”的地名由来有争议,其来源有二说,根据《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称剥皮寮街,北皮寮后有一池应是杀牲制革所在,所制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剥兽皮而得名。但是据地方耆老所言,剥皮寮乃因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

这是一条已经保护起来的老街道,基本都是低矮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发着暗红的墙砖在时间的冲刷中墨迹斑斑,苔藓和涂鸦显得古老而时尚。由于时间尚早,这条老街被栅栏围着,遗憾没有进去细看。

薄皮寮老街

薄皮寮老街

庙街口

艋胛庙街口邮局

艋胛老街

艋胛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