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华镇路的名字看,就一定和佛教有关,的确,这条路和过去这里的古镇,得名于法华禅寺。它是上海西区一条颇为著名的古道,得名于北宋开宝年间所建的法华禅寺。起初这里只是条河,俗名法华浜。直到1958年才被填浜建路。法华禅寺和那两棵大雄宝殿前的银杏树,现在又在哪里呢?法华镇路525号,就是过去“法华禅寺”的旧址;如今已经成了创意园区,“525创意树林”,名字倒是取得“恰倒好处”;而在525号的后院,那两棵银杏树,就是当年“法华禅寺”大雄宝殿之前的原物。

传说法华镇是上海最早出现的繁华小镇,当年遍植牡丹,竟有小洛阳之称。花开花落,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凋敝得羞于见人了。更有“先有法华、后辟上海”的说法。其河岸边曾经是人们庙会集市的繁荣景地(现在还保留着很多石桥),而如今这条街道摒弃了昔日的风光,悄悄地隐匿在一角,卷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成了出行便利的居家乐地。当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道路越拓越宽,小区越建越大,楼房越造越高的时候,这样的一条街就是一个邻里的街道是越来越少了。经过十余年的市政改建,拆去了大量的棚户,如今方能心平气和地与新华路比邻而居,但法华镇路骨子里的那一股市井气息却从来都没有消减过一丝一毫。

春日的午后,一个人漫步于法华镇路。迎面而来的是普通生活,乐趣融融。不是外滩的那般高大繁盛,突然有一种不在上海的感觉,但是下一秒用上海话唠家常的老太太又把我拉回到现实。这里有多层的房子上,特有的晾衣架子:四四方方,笔直地伸出阳台,是老上海人家的必备之物。因为上海是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到了四五月的黄梅天,空气几乎可以挤出水,而只有这样的衣架子,才可以把湿答答的衣物晾得透干!

非常可惜,上海似乎不太珍惜和保留自己的古镇,推土机一年年夷平了法华镇,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不过,在老上海们看来,这里的道路狭窄而交错,与市中心的拥堵与仓促景观不同。居民对这一带‘混杂’的生活空间相对从容而知足,有着浓浓的市井气息。这里的小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当官的和平头百姓,有钱的和没钱的,各过各的日子,谁也别把自己当回事。虽然“老法华”的“市井生活”无法重现,但这种生活的精髓,正在被一代一代的上海人,默默地保留了下来。

现法华镇路旁的植物

拆迁棚户区建立的高层小区

这是华山路与淮海西路十字路口比较复古的高档小区——登云公寓

法华镇路上交通大学的教育学院小区,正在装修中

法华镇路上交通大学的教育学院小区,正在装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