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佛教名山五台山,直奔“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雁门关可从南,北两面进,我们是从南边到了停车场停好车,车少,走过一座新建的城楼城门,进入里面是一个新建的民俗村,还未完工。一路徒步进去,其中最有感觉的还是那古驿道,现古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被千百年来的车辗马踏,历史痕迹显露无疑,一块块巨大的青石板仿佛还能传来千年的马蹄声,如今走在上面心情自是凝重悠远。 中途有有许多石刻古迹,其中一块石刻,上书〈萧峰跳崖处〉,估计是新刻的,让我想起金庸〈天龙八部〉故事,萧峰的侠骨柔情,行侠天下传奇故事。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到达关楼前,在夕阳下显得十分孤独却有拒人千里的傲气,一看到它不禁热血涌动,随口念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的诗句。在旁边是李牧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有毛主席东进时曾经住过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