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原因:

很早以前人们因为迷信不敢尝试攀登阿尔卑斯山的高峰,1786年起人们才开始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尝试探索与攀岩,以后的100年间登山运动在这里盛行,被称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直到到1865年前后几乎所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都已被一一征服了,人们甚至觉得“黄金时代”可能就要结束了,但登山家们则另辟蹊径开始尝试更多更困难的路线,雪坡、岩壁、冰壁挑战了一切不可能。这种登山方式和态度后来也被带到全世界的高山之上,人们称之为“阿尔卑斯式登山”和“阿尔卑斯精神”。“阿尔卑斯精神”的出现,把人们从最初挑战数字的阶段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登山者眼中“阿尔卑斯精神”意味着迎难而上、独立自主、尊重大山的态度……

很早听说了“阿尔卑斯精神”后,我就对这种精神境界神往志驰,不过人各有命,后来发现自己的身体条件根本就不可能涉足登山领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阿尔卑斯精神”的敬仰。阿尔卑斯山的徒步运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徒步路线数不胜数,其中也包括著名的TMB,而这些路线中Walker‘s haute route则是最具阿尔卑斯精神的徒步路线。我想,在阿尔卑斯山上选一条最难的徒步路线,这大概便是我最能接近这种精神境界的可能吧。

后记

无疑,完成艰巨挑战后的满足感是必然会有的,但相比之下我最怀念的则是久违的幸福与平静。

大山里的生活是非常简单的,在这里,幸福的标准好像可以降得特别低。幸福,可以是饥寒交迫时的一块巧克力、可以是万丈深渊后的一块平地、也可以是彻骨风霜间的一缕阳光……一切平时不曾在意过的细小元素,在这里都可能成为暖彻心扉的恩赐。回想起来,那种纯粹的幸福感是无比透彻的。

路上,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安全抵达下一个栖身的屋檐便是每天唯一的任务。站到崇山峻岭间,脑子里再挤不进任何俗世的烦恼,此时此刻仅有的想法只是“站稳这一步,迈好下一步”,仅此一念而已。如果把心念比成水,平时我们的心念就像海浪一样,名、利也好,健康、情感也罢,前尘往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万念齐飞没有一刻停歇。而此时在山上,心念就如无风的湖面,不敢说是平静得不起涟漪,确也是心有所住而降伏其心,让人百般留恋的平静。

现实生活中,每每聊到这段徒步经历,人们总是会羡慕他山的美景与被强健的体魄,而我自己真正留恋的则是那几日的幸福和平静。

自从熊和狼在此地区绝迹后,我们能碰到的最大型动物便是高山羚羊,以及最常见的土拨鼠,虽然我也见过一次蛇但据统计这也是低概率事件。由于气温较低并不必担心蚊虫,但在森林中蜘蛛和蚂蚁非常常见。

水源供给

在相对大些的镇子里会有超市,如果有条件做饭会把成本降到最低,一个莎拉可以低至2瑞郎;在餐馆里点菜的话15-25瑞郎虽然不会让你吃得畅快淋漓,但吃饱吃好够营养还是可以满足的。

所以,如果路餐在超市购买、晚餐在餐厅、睡宿舍或带共用卫生间的单间的话,每天的预算在70瑞郎左右。完成整个行程需要1000瑞郎,折合人民币7000左右。(2015年中档水平)

试想,7000块在消费指数领先整个星球的瑞士玩半个月不是很值吗:)

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