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门票价格80元)

早上7点多起来,酒店有10元的自助早餐,估计会一般般,所以就出来找了点早点吃。约了一个顺风车去晋祠,大概50公里的路程,比打车和快车要便宜,几十块钱就够了。

晋祠分为两个部分,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主要是一些花花草草,亭台水榭。历史遗迹都在里面的晋祠博物馆。到了晋祠博物馆,最好还是请一个导游,不然都看不太懂。

晋祠,最初叫做唐叔虞祠,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所建,由于他的努力,该地风调雨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子燮即位,因为晋水,改唐为晋。因为太原在晋水的北边,水之北谓阳,所以又称为晋阳。

与别的祠堂不一样,晋祠是坐西朝东,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从中轴线进去,自水镜台,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

水镜台,是古代用来演戏的场地。古代祭祀的时候,会鼓舞欢庆,台下埋了八口大翁,用来作为扩音。

金人台,上有四尊铁人,高7尺,西南角的一尊为北宋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其它三尊为后来补铸。

对越坊,位于太原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牌坊建在何处为宜?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高应元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改建成大牌坊。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气势颇为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

献殿,是供奉圣女祭品的殿堂,形状似凉亭,没有一根钉子,始建于金大定八年,是国内同期古建筑中所独有,四面通风,使贡品保存的时间比较长久。

鱼沼飞梁,古人以圆为池,方为沼,由于流量很大,游鱼甚多,所以称为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形似大鹰展翅,就是飞梁。据说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圣母殿里供奉的是唐叔虞的生母邑姜,周武王的王妃,姜子牙的女儿。殿内除了生母邑姜的彩塑外,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在圣母殿旁边有一株3000多年的柏树,据说是中华第二古树。第一古树,是位于陕西的黄帝陵,距今已有5000多年。

难老泉: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 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从地下冒出的水已经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造的。

晋祠有三宝、三绝和三匾

“晋祠三绝”是侍女像、难老泉和周柏唐槐。

“晋祠三宝”是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在晋祠,民间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书法界名家评说,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个王氏祠堂,据说王氏起源于山西。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被贬为平民,改性为王,原姓姬。

在中轴线北面,有唐叔虞祠,舍利生生塔、尉迟恭的别墅(十方奉圣禅寺),关帝庙、文昌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