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离井陉县城不远,在石家庄到井陉的路上,沿途有 标志,从一个小路口拐进去,
这个太行山深处小村庄,从选址到村庄的建筑,无不是精心策划的。小村坐落在一个闭塞群山中,南低北高、东伏西翘,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其形状细长,像条头东尾西的游鱼。村中到 处是石头,满眼是文化。据统计,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石板街道 3700余米,石井窑池1000有余、石头碑碣200多块……




石头村,顾名思义,所有的房屋建筑以及街道路面都是有石头修建,是明代大臣于谦及后人修建的。冬季游人不多,略显清冷,虽极朴素但十分干净整齐的小村子。尽管一些车辆照直高速开进村口,我还是规规矩矩地到一个车没有的停车场购买的门票停车票。


一进村口,这座“清凉阁”非常醒目地展现在眼前,你是躲不过去的。我远远看着它貌似个钟楼,鼓楼或是全村的宗祠什么的?




清凉阁传说
“..相传由力大无穷的于喜春一人所建。“清凉阁”又称“神仙阁“,建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坐落于井陉县于家石头村东口,是这村的标志性建筑。
《井陉县志料》曰:“清凉阁在县治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辛巳)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第村民用木砖补葺。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进入清凉阁内部







站在清凉阁上能远眺全村






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古村古景风采依旧,明清建筑完好无损。石头村原名“于家村”,因石头多习惯上称石村。村中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各有神韵。当初除大门的设置有一定的规矩外,其余各家各户可按自己喜好修建。没有了约束,造就了高低宽 窄不一的石头建筑群体。古式门楼、黑漆大门与简易木门相邻,深宅大院 与柴门相连,古庙古阁点缀其间的独特街景。










村内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石楼四合院,此院占地两 亩,房屋百间,北高南低,分东西两院。正房下层为三室九间,上层开阔 明亮。东西厢房是小姐绣阁,南屋是会客厅,整个楼院高大宏伟、气势威 严。




值得特书一笔的是这座宅院在明清两代走出去12名文武秀才,其中7 人成为各级官员。对这穷山僻壤的小山村来说,实属不易。据了解,于家 村是明朝重臣于谦后代所建,这里建有于氏宗祠。当年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留有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三子。明成化年间于有 道举家迁到白 庙山下,靠自己的力量修梯田、雕石器、盖石房,营造“于家村”。









村中嘚瑟
既然没有游客,街巷也无他人,我就开始在村里嘚瑟上了。尤其是看到一些久违的农具石磨三蹦子旧舞台啥的,都上去耍耍,也没人管呗。






村中仅有的一块指路牌

在于家村的“石头村博物馆”,那是一处实在没有什么看头的院落,远不如直接进村观看。其实,在于家村临近的会泉村和狼窝村,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典型的石头村,在那里没有任何游人、也没有任何商业氛围,非常值得去看。我们只是担心,怕有了于家村的示范效应,估计那两个村子的村民们恐怕也不会永远这样“拒腐蚀永不沾”的。我们暗自庆幸,因为下次再来,可能就是60元门票了!








有些招牌商铺或小建筑,真是令我无语,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儿..



结束语
石头村,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到这来看一看,离家不是很远,不用担心天色不好欣赏不了美景;也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安安静静地走一走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