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又是佛教圣地、多民族大融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晋蒙冀商贸集结流通地,因此具有其它城市无法相比的魅力,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大同城市建筑特点是:城墙高大墩实,望楼环列,护城河沟宽水深,庙宇高大宏伟,府衙威严,民居高低错落有致,龙壁影壁比比皆是,楼阁挺拔,商铺云集,牌楼林立,且都做工精美,体现了文雅、豪爽、勇猛之气,包罗了从北魏到唐、宋、明、清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历史资料中记载,大同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单独的四方型堡垒状城市,大同城格局由四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高大坚固的镇城,在镇城的南、东、北墙外另外各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分别叫做南小城、东小城、操场城,而各个小城也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均与镇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连接。这样如果要进入大同镇城,必须先要通过三个小城中的某个,光通过的城门就至少需要过4到6个。就是进了外围的小城,主城的吊桥不主动放下,仍然进不到大同镇城里,这种防守措施使大同镇城真正成为了固若金汤的安全之地,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又因大同民间传说此地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四城有序排列的筑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今大同地图多只描绘大同城与操场城的故址,而从未见有用同样标志线标注东小城与南小城,实际上,这两个关城如今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踪迹,只是,这些小城的修筑都在明朝中后期,并非徐达所为。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是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钥”之誉。
现存的大同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城设四门: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上各建城楼一座。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一座,西北角四层八角重檐楼称“乾楼”,高大瑰丽,宏伟壮观,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镇楼秋爽”之盛誉。城墙四面还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轮廓呈凸凹相间,凸出部分为城墙墩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共计52个。在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四门各有登城马道(斜坡,可通车马)。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各门之上建有“箭楼”或称“匾楼”。关门外跨城壕,壕堑深约5米,宽约10米,俗称护城河,波光涟漪,环绕古城。此外,大同府城东南北门外各附小城。曾有人说,平遥县靠一个古城一跃成为旅游大县,要是大同的古城能保留下来,哪轮得着平遥,它一个县城能和咱们府城比吗?话虽如此,可毕竟我们的古城风貌已受到严重破坏。对大同城墙的破坏,最早当为明末清初的战火。李自成攻大同,这是一次破坏。还有一次较严重的则是大同总兵姜瓖反清被平叛后,多尔衮对大同实施的屠城。当时,大同府城被斩低5尺,府衙被掘地3尺,大同废,不立官,曾威赫一时的九边重镇一片荒芜。之后,对大同城墙进行的大规模破坏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厚重的城砖被扒去盖了房、修了路,裸露的墙体也成了建设取材的好场地。从此以后,大同的古城墙支离破碎。被扒走了城砖的墙体禁不住风雨的冲刷,不少地方陆续倒塌。据了解,我市现存城墙只有4003.7米,占原城墙总长的55%。
明清大同城壮丽雄伟、固若金汤,各种防御设施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筑中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城楼、阁楼、角楼、望楼,高低错落、形如羽翼,府城酷似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据当地人介绍,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大同古城墙会变得更加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