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行程开始前,先介绍一下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肯尼亚。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乞力马扎罗雪山屹立于南部边界。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肯尼亚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肯尼亚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肯尼亚的森林面积8.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15%,国土面积的18%为可耕地,其余主要适于畜牧业。肯尼亚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22-26℃,最低为10-14℃。肯尼亚虽然地处赤道,但却是避暑的好去处。

东非大裂谷之所以称之为大裂谷,主要由于这狭长的山谷在卫星云图上看来就像是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道巨大的伤疤。然而,就是因为这道伤疤,蓄养了非洲的人民。东非大裂谷是一条狭长的断裂带,两旁火山星罗棋布。由于天然地势优势,裂谷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从而成为了人类生命的发源地之一。

1920年,肯尼亚沦为英国殖民地。1964年,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肯尼亚首都是内罗毕。联合国人居署与环境署的总部均设在内罗毕。内罗毕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地位。肯尼亚官方语言为斯瓦希里语和英语。肯尼亚国民之间说斯瓦希里语。正式文件、媒体、对外使用英语。

图11:2013年7月24日,我们乘坐大韩航空公司的航班,经停首尔,飞往肯尼亚。照片摄于首尔国际机场。

图12:7月25日晨,抵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照片摄于内罗毕国际机场。

图13:在内罗毕吃过早餐,我们驱车前往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全程280多公里(其中80多公里搓板路),车程6个多小时。照片摄于途经的东非大裂谷。

图14:摄于内罗毕至马赛马拉途中的休息站。

图15:摄于内罗毕至马赛马拉途中的休息站。

图16:摄于内罗毕至马赛马拉途中。

图17:摄于内罗毕至马赛马拉途,从照片可以看出,肯尼亚的植物有很多仙人掌。

图18:摄于内罗毕至马赛马拉途中,在肯尼亚可以看到很多开花的仙人掌

图19:摄于马赛马拉下榻酒店的大门口。为了防备野兽,酒店安装有电网。

图20:7月26日凌晨,摄于我们在马赛马拉下榻的五星级酒店——MPATA Safari Club。酒店是别墅式的,条件相当不错,是日本人开的。我们在这里住了两个晚上。据说,随着中国游客与日俱增,中国人开的两家酒店也即将开业。

图21:马拉河的早晨。

图22:酒店内开花的仙人掌。

图23:酒店的游泳池。

图24:在酒店拍到的蜥蜴——变色龙。

图25:7月27日凌晨,在酒店拍到的鼹鼠。

图26: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马赛马拉至纳库鲁约280多公里,也有80多公里的搓板路,全程需要近6个小时。

图27: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肯尼亚有很多类似的仙人掌篱笆。

图28: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

图29: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

图30: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

图31: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

图32:摄于马赛马拉至纳库鲁途中。

图33:7月27日,摄于纳库鲁下榻的BONTANA HOTEL酒店。

图34:7月28日,摄于纳库鲁湖至阿布戴尔国家公园途中。图为经过赤道线时,在赤道线纪念牌附近,当地人在做实验:一个圆形容器,中间有孔。在北半球时,水流出时是顺时针的;南半球时,是逆时针的;赤道线上时,垂直流下。

图35:摄于纳库鲁至阿布戴尔国家公园途中。照片中间人站在赤道线上,身边一人在北半球,一人在南半球。

图36:摄于纳库鲁至阿布戴尔国家公园途中。

图37:摄于纳库鲁至阿布戴尔国家公园途中。

图38:摄于纳库鲁至阿布戴尔国家公园途中。

图39:7月28日,摄于我们下榻的阿布戴尔国家公园的五星级树顶酒店——TREETOPS。

图40:7月29日,摄于阿布戴尔至内罗毕途中。

图41:7月29日,摄于阿布戴尔至内罗毕途中。

图42:7月29日,摄于阿布戴尔至内罗毕途中。

图43:7月29日,摄于内罗毕下榻的五星级宁静绿洲酒店。

图44:7月30日,摄于内罗毕国际机场。

图45:7月31日,摄于大连机场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