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
旅行有两种.一种是旅行、一种是度假.我们这次属于后者.18日上午:8点驱车前往苏州木渎,10点到达.
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其中有乾隆亲题的御码头,乾隆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08年08月,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也是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一。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

严家花园 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停车场收费10元.

门票不要钱,里面景点要钱,散散步还不错,绿茵茵的环境还可以,古色古香的小镇,里面有不少居民居住,文物景点也不少哦。

木渎古镇是4A级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人才辈出,出举人进士多。不过这个天去还是很热的。

乾隆多次南巡也来过这哦。

路边有卖乌饭,酸奶也特别多,吃的东西我就看看,天太热东西放外面没太敢吃。

严家花园往东200米也是个小园林叫虹饮山房,说每次乾隆下江南都要来这吟诗喝茶,被当地人称为“民间行宫”。再往里还有几个景点就没去了,赶着吃饭咯。还有条小河,可以游船河,在门口就要买票,我中途想坐船,也就十分钟路程吧,收我15一人,划船阿姨会唱歌给你听。

街两边最多的就是卖珍珠的,走两步就是一家那种,不过第一多的还是汉服店,可以租服装拍照,很多人穿皇帝装和娘娘装,也算路途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严家花园是乾隆年间是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住所,介绍说有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

严家花园和虹饮山房的面积比较大,建筑布局既有大气爽朗的地方,也有小巧精致的妙思。

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江南园林的特点与构造,静静地待着,冥想。古松园和榜眼府第的面积更小一些,却也是异曲同工的别致。

开玩笑地说,随便给我一间都是好的呀。

木渎古镇是免费进入游览的,小桥流水人家.

无论是晨光里或者暮色中,都是那样的清新静谧与悠然。坐在桥头、河边,梦里水乡大约就是如此了吧。

江南民俗,市井生活,特别接地气.



木渎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乡。

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

逛一圈下来,时间过的还挺快的,能住在这觉得好悠闲啊。

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园林没有苏州市区的大,奇,古镇没有其他古镇的古,但是这里是我逛了苏州这么多地方最喜欢,胜在人少,舒服啊。

虹饮山房,听着就很有诗意的名字,是一座古典园林,位于木渎古镇的山塘街上。

大门前就是与山塘街平行流动的河流上一座供船客上下岸的码头,而在这个码头上也立着一座御碑,所以这座园林与其它园林不同之处在于它其实是乾隆下江南时的一座行宫。

同样是虹饮山房的荷花池,不过我觉得这样看很有味道.

路途中的椅子,没敢坐一下担心不结实.

古松园一家

古松园一家

门口的匾是赫赫有名的刘塘所题写。

虹饮山房的荷花池

虽然山房的面积在苏式园林中不算最大,只能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园林,但其造园的方法,其中收藏的古物,以及这里流传着的故事,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你在桥上看,船在桥下过.

从严家花园到虹饮山房船上拍的河景.

因为是当年皇上住过的地方,所以在进去之后一个比较大的院落的地上,有游龙戏珠的地雕,寻常园林可不敢自己做这样的雕饰。

这个大院落里有个大戏台名为春晖楼,周边的建筑也是两层楼的结构,有点像是戏院中的包厢,可以想像当年皇上在这里品茗听戏的场景。如果在节假日,这里也有会有演员表演昆曲。

穿过长长的走廊,就可以到达后花园,自然少不了园林中必须的水元素,转着池塘搭建亭台楼阁,并在水上建起一座蜿蜒曲折的小桥,让游人走一步停三步,细观两侧美景。

有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灵岩山、天平山等著名文物景点。

在这花园中的几处房子里,有着许多古代科举有关的史料展览,像当年的考卷啊,考生考试时待着的小格子间啊,皇上颁发的各种圣旨啊,很有看头。





人生总是这样,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每到一个地方,每发生一件事,我都会好好珍藏。
多年以后的我们,想起这里,或者重回这里,一定还会记得当初刚来这里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