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食”——奶制品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日常生活到宴请宾客,再到供奉祖先神灵,奶制品都是无处不在的。现在很多地方的奶制品都是工业生产、加工出来的,而住在察罕苏力德草原的人们,仍然用着最原传统、最原汁原味的老方法,每天制作着各种各样的白食。

白食中最常见,制作最简单的要数酸奶。牧民们每天上下午各挤一次牛奶,一次挤15升左右,放在早已被浸的“自带发酵功能”大酸奶缸中,放在室温26度左右的地方,经过约16小时发酵就可以变成酸奶。和平时我们常喝的“勾兑”酸奶不一样,这样发酵出的自制酸奶质地没有那么均匀,但非常天然,甜中带酸,口感更加清爽。

最费力的是酸奶之后可以提炼的吃食——白酥油。在酸奶发酵完成后,用特制的杵不断按压酸奶,持续约3小时,慢慢的白酥油就会从酸奶中逐渐析出。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按压成千上万次,非常考验体力。

用勺捞出的就是白酥油,80公斤左右的酸奶只能分离出2、3斤白酥油。

比白酥油更加珍贵的是黄酥油,它是由白酥油经过加热萃取而成的。好的黄酥油非常浓醇,也不易凝结,营养价值极高。用80公斤左右酸奶分离出的白酥油制成黄酥油,一般只能得到700克左右。

草原上的人说,奶是草原上最珍贵的吃食,制作奶制品,没有一点是浪费的。把刚刚分离出白酥油剩下的酸奶煮沸,会析出淡黄色的水,他们叫它“萨拉水”。平时他们会把萨拉水加糖罐装冷藏起来,炎炎烈日,他们就是靠这种水避免中暑的,据说还有治疗高血压的功效。

再剩下的酸奶被装入大布袋子,经过渗透、风干,就会变成奶渣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