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藏文名称“古本贤巴林”——十万佛像弥勒洲,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因最初修建宗喀巴大师纪念塔,而后逐渐建成寺院,故得名“塔尔寺”,因“第二佛陀、文殊菩萨化身”宗喀巴大师诞生地而被称为 “第二蓝毗尼园”,塔尔寺坐落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宗喀地区—青海省西宁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形似八瓣莲花山中,塔始建於公元1379年,1560年建成“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几经扩建,始具规模。鼎盛时期住寺僧众达3600名,活佛80位,现有僧众800多名。占地面积143公顷,殿堂52座,僧舍及各类建筑1万余间,文物10万余件,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庄严的佛教圣地和道场,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在藏传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享誉海内外。塔尔寺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造型精美的佛像造型,辉煌而独特的建筑风格,浩如烟海的古籍藏书,丰富而珍贵的文物收藏,独具一格的“艺术三绝”,以及僧众们独特的修行方法,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信众和游客前来朝圣瞻礼、观光揽胜。

(摘自:塔尔寺官网)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3]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手绘导游图(来自:塔尔寺官网)

塔尔寺官网:http://www.kumbum.org/

前往塔尔寺的途中

塔尔寺入口

塔尔寺前广场

时轮塔

此塔建于1942年,是为纪念九世班禅来塔尔寺为众僧讲授时轮大灌顶法而建造的。三层塔座支撑塔身,基座四周有4个塌龛,里面供奉四大天王,第四层塔龛内还有金刚力士护法神像等。此塔造型别致,古雅秀丽。

藏经楼

2002年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项目》向塔尔寺捐款五百万元、寺院自筹一千万元新建的藏经楼,2007年建设落成,藏经楼是砖木结构藏式建筑,高25米,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鎏金像,周围供奉高三米的八大菩萨和高一尺的千尊文殊菩萨鎏金像,殿内还珍藏了《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以及印度、西藏两地高僧大德论著集。整个建筑物巍峨壮观,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造型精美。

照片左侧,就是“酥油花馆”

密宗经院

塔尔寺敬老院

活佛院

敬老院

印经院

塔尔寺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