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集茶叶生产、交易及茶文化内涵于一体的茶场遗址,在全国独此一家。玉山古茶场的完好保存,对于研究茶叶生产的历史传承和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内涵及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磐安将在茶文化上充分挖掘,努力打响玉山古茶场文化品牌,使磐安神奇的山水和文化走出深闺,成为浙江中部的旅居胜地,成为国内旅居业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晋时玉山茶农过着“半年种茶,半年挑盐,无米过年”的困苦生活,若遇动乱年代,发生天灾兵祸,茶叶销路受阻,生活就更加艰辛。有许逊者,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此,喝到当地特醇香的山茶而流连忘返,他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去而愁容满面,就住了下来,为茶农解决困惑。他与茶农座谈,研究改进加工工艺,制成“婺州东白”,接着派道徒带上“婺州东白”四处施茶,送各个道观品茶,得到一致好评。从此,四方茶商纷纷前来收购,玉山古茶场“婺州东白”畅销各地。“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云:“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者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佳,列为贡品”。
处处都在向人述说着历史的轮回和沧桑,也正是这些古色古香的东西,经过了时间一遍又一遍的冲洗和荡涤,使自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使越来越多的人心驰神往。磐安也看到了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力量,正积极开发玉山古茶场的文化内涵,通过规划、保护、开发、引导等一系列措施,真正提升古茶场的整个“古色”品味。
这种集茶叶生产、交易及茶文化内涵于一体的茶场遗址,在全国独此一家。玉山古茶场的完好保存,对于研究茶叶生产的历史传承和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内涵及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磐安茶文化博物馆座落于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的配备服务设施,2012年开工建设,2013年底试运行。整座博物馆由展厅、办公楼和茶亭三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200平米,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50多平方米),总投资1300多万元。展厅基本陈列分为“茶之境”、“茶之史”和“茶之事”三个单元,展示了磐安茶文化的不同侧面,也体现了磐安种茶、制茶、饮茶的悠久历史。
观众进入博物馆,首先到达的是序厅。序厅里摆满了玻璃瓶罐,盛着当地所产的各类茶叶。
走过序厅,来到陈列的第一单元“茶之境”。磐安地处天台山、括苍山、仙霞岭等山脉中,又是钱塘江、灵江、瓯江、曹娥江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的美誉,而县名则出自《荀子•富国》的“国安于磐石”。
龙井茶不仅仅是杭州龙井的,还有磐安的特色龙井,要不要喝一杯呢?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
明朝是炒青绿茶的全盛时代,广泛采用锅炒杀青,蒸青散茶逐渐为炒青散茶所取代。至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已基本上形成了与现代炒青绿茶相同的烘青绿茶加工方法。
关于古代茶事的一些场景记录。
在古代中国人很注重茶之礼仪的,每道功夫都是非常的严格的,而到了朱元璋时代则将抹茶改为散茶直接冲泡,认为抹茶太费功夫。实际上,抹茶是一种修行而非为了喝茶而喝茶的。
陈列的第二个单元是“茶之史”。人类开始服用茶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传说神农氏有个透明肚,吃下去的东西都能看到。一天他尝了一种树叶,发现叶子在肚子里反复流动,像是在检查什么,故称之为“查”(后改称为“茶”)。在尝百草过程中,神农曾经“一日遇七十毒”,全依赖茶叶得解。这当然是没有依据、无从考证的故事,但在西周时期,茶叶被当做祭品。
春秋时期人类确已用茶叶做菜食乃至药品(唐代的《本草拾遗》中就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关于磐安茶叶的权威记载在唐敬宗宝历(825-827)年间。晋代许逊在玉山一带研制的“婺州东白”被录入了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载:唐代产茶地共十三省四十二州,被列为贡茶的有十四目。作为名茶的“婺州东白”也被列为贡茶,排第十位,从唐德宗年间开始征收茶税。事实上,我国的税茶、榷茶、贡茶、茶纲、茶马事等制度均始于唐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饮茶文化不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就连斗茶也从单纯的“斗茶品”衍生出类似于酒令的“斗茶令”和作为茶道一种的“茶百戏”。陈列展柜里所展示的多是宋代品茶的碗和茶壶,所展现的宋代斗茶场景以宋代刘松年的《捻茶图》为创作基础,加上场景中的宋代家具,令人仿佛置身当时的风韵雅事中。
同样在宋代,磐安成为江南榷茶场的重要场所。到了明清,磐安除了原有的“婺州举岩茶”和“婺州东白”外,还深受绍兴茶影响,开始生产珠茶。珠茶又称为“平炒青”,因为起源于绍兴县平水镇而得名。
它的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如同珍珠,被誉为“绿色珍珠”。进入19世纪中叶,随着海运开通,茶叶的产销渐盛。然而在近代动荡的时局下,尤其到了抗战时期,磐安茶农不得不因战乱毁茶改种。
它的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如同珍珠,被誉为“绿色珍珠”。
要泡好一壶茶,除了茶叶外,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和浸泡时间都是重要因素。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山上水、江中水、井下水”之分。宋朝大书法家蔡襄极好斗茶,一次明明茶叶比对方好却依然告负,就因为他用的是山泉水,而别人用的是经过加工的竹沥水。
远古时期遗留下来茶具,由此可见中国喝茶的悠久历史了。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磐安境内有纵横交错的古道。而在古道中为行人建亭施茶,成为纯朴敦厚的磐安人的一种功德修为。
据有关史料记载,磐安的茶亭最多时曾达100多个。陈列不仅布置了茶亭示意图,还用青石板条石在展厅内铺设了古道。古道尽头是茶亭的复原场景,内有施茶缸等器物,观众们可以从中感受古代茶亭的施茶情况。感受了古道与茶亭后,进入的是三个半景隔间。这里首先介绍的是品饮之道。
要泡好一壶茶,除了茶叶外,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例和浸泡时间都是重要因素。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山上水、江中水、井下水”之分。
在最后出口的地方会有一个小型的售卖产品的橱窗,倘若有喜欢的茶叶可以在这里选购。
好了,我们看完了磐安茶博物馆之后就准备出发前往具有活化石之称的古茶场去看看吧。
从茶博物馆通往古茶场的通道。
这里的环境也是非常的优美的,只是刚刚下过雨这里的河水显得有一些浑浊了。
走在曲径通幽的地方终于到达这里古茶场了。
坐在这里喝茶看看这古茶场,居然也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坐在这里喝茶居然也算是一种旅行中的享受呢。
到了南宋,在朝廷中任职的磐安玉山人王霆、王象之、周师锐等常带家乡茶叶供同僚乃至皇室饮用,使玉山茶叶的名声再度鹊起。朝廷在玉山设立了“官茶场”,所产茶叶皆官收官卖。
。明代时,朝廷专门委派巡检司对玉山古茶场进行管理,清代则由东阳县衙负责。现存的玉山古茶场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重修,主要包括茶场庙、巡检司、茶场三大部分。
陈列的《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和《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等三块碑则说明当时的古茶场具有特殊地位,负责提供最好的茶叶作为“贡茶”进贡给皇室,且由官员进行买卖,民间不能私自售卖。
举头三尺有神明,在淳朴的百姓眼里,神灵的加被会给众生带来很不一般的好运气。这个大概是心里的作用吧?
看着比较有气场的寺院,我也心生欢喜之心了,忍不住拍照了。据说不能对着佛像拍照,但是山野君这次大逆不道了,但愿佛祖看在我别无恶意下将于我慈悲摄受,照出我身。